▎轮胎热点排行榜
- 2025-11-03
- 2025-11-03
- 2025-11-03
- 2025-11-03
- 2025-11-03
- 2025-11-03
- 2025-11-03
- 2025-11-01
- 2025-11-0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2025Q3车企财报透视,谁在领跑中国汽车?

10月末,中国主流车企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相继披露,一幅行业分化与转型加速的图景清晰浮现。比亚迪以5663亿元营收、233亿元净利润持续领跑,奇瑞凭93.6万辆出口登顶中国车企出口榜首,上汽实现净利润644.9%的同比激增;与此同时,江淮陷入14.34亿元亏损,广汽净亏扩大至43.12亿元。在新能源化与全球化的双重浪潮下,研发投入强度、全球化布局深度与转型决心的差异,正造就车企阵营的“强者愈强”与“转型阵痛”。
头部企业的增长引擎呈现鲜明的技术驱动特征。比亚迪前三季度研发费用飙升至437亿元,同比增长31.3%,累计投入突破2200亿元,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兆瓦闪充等技术快速转化为市场优势,带动全球销量同比增长18.6%,达到326万辆,其中方程豹、腾势、仰望三大高端品牌销量增速达83.5%,有效对冲了价格竞争压力。上汽集团则以超1500亿元的电动化智能化投入,沉淀出近26000项专利,推动自主品牌销量占比升至64%,新能源车销量108.3万辆同比增长44.8%,9月单月销量创19万辆历史新高,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激增644.9%。奇瑞的技术长板则聚焦动力核心,董事长尹同跃直言“发动机总成优势赢得海外认可”,依托全球研发中心的技术积淀,其新能源汽车销量58.8万辆同比增长77.1%,为业绩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全球化布局成为拉开差距的关键变量。奇瑞延续22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冠军地位,前三季度出口936428辆跃居中国车企第一,累计出口突破500万辆,其提前23年确立的“两条腿走路”战略成效显著,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布局形成稳定市场基本盘。比亚迪海外扩张呈“加速度”态势,70.2万辆海外销量同比暴涨132.4%,8月进军阿根廷、9月亮相慕尼黑车展、10月巴西工厂下线第1400万辆新车,深度本地化策略让其快速跻身全球新能源市场核心阵营。上汽则依托“大乘用车”战略整合资源,76.5万辆海外销量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达28.1%,21.5万辆新能源出口同比增长69.7%,展现传统巨头的全球化转型活力。
部分企业的业绩承压折射出转型中的共性挑战。江淮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滑4.14%,净亏损14.34亿元,核心症结在于高端新能源项目尚处产能爬坡期,未形成规模效益,叠加境外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出口下滑。广汽虽实现销量与营收环比回升,前三季度净亏损仍扩大至43.12亿元,反映出传统车企在行业需求结构快速升级背景下,自主品牌与新能源业务的突破速度未能跟上市场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转型阵痛中仍有积极信号:广汽埃安第三季度销量环比增长18.1%,江淮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回升5.54%,显示出新能源业务的潜在动能。
产业链上游的表现进一步印证了新能源转型的确定性。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前三季度营收2830.72亿元,净利润490.34亿元同比增长36.2%,以42.75%的市场份额巩固领先地位;国轩高科动力电池装车量同比增长84.7%,厦钨新能锂电正极材料销量增长40.41%,净利润增速达61.82%。上游企业的业绩高增,与下游比亚迪、上汽等车企的新能源销量爆发形成正向循环,凸显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行业分析指出,当前汽车产业变革已进入深水区,财报数据的分化本质是“转型决心”的试金石。比亚迪、奇瑞、上汽的共同特征在于长期主义的研发投入与全球化布局,而江淮、广汽的困境则源于转型节奏与市场需求的错位。花旗研报对头部企业给出乐观预期,预计比亚迪2026年销量将达539万辆,而上汽、奇瑞的新能源与出口业务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从研发实验室到全球市场,从核心技术到品牌溢价,2025年Q3财报不仅是业绩的晴雨表,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向“技术强国”转型的进度条。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赛中,那些以技术为根、以全球为界的企业,正带着中国汽车的品牌自信加速前行,而转型中的挑战者若能突破产能与市场瓶颈,亦有望在分化格局中找到突围路径。
▎轮胎品牌热点
- 2025-11-01
- 2025-10-29
- 2025-10-25
- 2025-10-23
- 2025-10-16
- 2025-10-16
- 2025-10-15
- 2025-10-14
* 特此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中国轮胎商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轮胎商务网所有。若需转载需注明新闻来源及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他媒体、网站 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发表我的评论
中国轮胎商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