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轮胎商务网
资讯 政策法规 正文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发布

2011-12-26中国轮胎商务网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发布

  车内空气质量将有据可依

  近日,国家环保部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规定了车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8种常见的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要求。从此,判定车内空气污染将有标可依。

  近年来,由车内空气污染引发的纠纷、诉讼日渐增多,有关部门在处理时由于没有相关标准作为依据,既无法对消费者权益实施有效的保护,也无法约束企业的生产活动。

  据了解,该标准主要适用于销售的新车,使用中的车辆也可参照使用,将于明年3月1日起实施。

  车内空气质量将有据可依

  前几天,我市新车主王女士这样抱怨,“趁着年底前车价低,我买了一辆轿车,头几天车内的气味特别刺鼻,我问了几位老车主,他们说新车都有异味。接下来几天,我开始头晕、恶心。我现在一有空就开窗放味,可天这么冷,总开窗也不是办法啊!”听说有关部门发布了《指南》,王女士说,“我可得好好看看这项标准是怎样说的,也许我会依据它为自己维权。”

  一汽森华市场总监李远鹏告诉记者,在售车过程中,也遇到过提出车内甲醛味大,是不是汽车质量有问题的消费者。“由于没有相应的标准,作为车商,我们也只能提示车主多开窗放味或是买一些活性炭来消除异味和吸收一些有害物质。”

  据了解,消费者在购买新车时,常常会遇到车内有异味的情况。有关人士表示,实际上新车的异味中含有不少有毒气体,市场上不少品牌的车型存在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受成本所限,中低端车型车内空气污染问题尤甚。由于种种原因,车内空气污染问题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以前消费者对车内空气质量不满,进行车内异味方面的维权时,由于没什么可依据的标准,有关部门无法对这类案件进行裁断。《指南》实施后,为解决此类纠纷提供了一个可靠标准,将成为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依据,很多厂家也会更重视内饰材料使用和装配方面的问题。

  此前,检测车内空气质量主要参考《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但室内空气情况与车内不同,标准自然应该有所差异。《指南》推出后,可使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更符合实际情况。

  对于有关部门出台车内空气质量标准,李远鹏认为,《指南》的发布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减小车内空气污染对车主的危害,有利于广大车主的健康。同时,该标准还能让生产厂家更加注重车内装配质量,采用更环保的材料,从而对汽车产业的升级起到助推作用。

  冬季提升车内空气质量有窍门

  哈尔滨的冬季,车内开空调、不开窗。在高温封闭的环境下,如何能有效改善车内空气质量呢?大众品牌资深服务顾问宋九洲表示,冬季提升车内空气质量可采取以下措施:

  窍门一 开窗通风

  开窗通风是更新空气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车主可以把车窗开一条小缝隙,等空气清新后立即关上。

  窍门二 交替使用空调内外循环

  冬季行车,可交替使用空调的“内外循环”提升车内空气质量。在环境开阔的路面且天气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可使用外循环模式;在交通拥堵、空气质量较差的路段更换为内循环模式。  

  窍门三 清洗空调管道和滤清器

  车用久了,空调滤清器会粘上长时间积累的灰尘。这会使对身体有害的霉菌通过空调吹入车内,给身体健康带来隐患,并减少进气量,使制热效率大大降低。进入冬季,建议先对车辆空调管道和滤清器进行全面清洗。

  窍门四 清洗脚垫和座椅

  很多人在洗车时因怕水渍或湿冷而不对脚垫和座椅进行清理,其实车内地板最容易聚积灰尘。特别是冬季关窗开启热风时,会直接危害人体呼气系统。此外,织物座椅表面常会吸附灰尘。建议冬季定期对车内地板和座椅吸尘,尽可能地减少车内灰尘。

  标准解读

  发布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

  实施时间:2012年3月1日

  标准解读:此次发布的《指南》标准编号为“GB/T27630-2011”,从这个编号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推荐性国家标准,不是强制性标准。对此,相关部委的负责人表示,这主要是考虑到国内汽车市场发展的现状,目前部分企业还达不到该标准的要求,但今后肯定会推出强制性标准。

  车内空气污染来源

  据了解,车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座椅、地板、顶棚、内饰以及生产中使用的溶剂型油漆、稀释剂及粘合用的胶水、油漆和涂料。

  车内空间狭窄、密闭,污染物不容易挥发,尤其是夏天阳光照射和冬季开暖风时,污染物很容易大量聚集。新车从出厂到库存、运输,交到客户手上,一直处于密闭状态,污染性气体很难挥发。当新车交付时,车内污染物浓度往往会达到较高水平,对车主健康造成较大伤害。

来源:哈尔滨日报打 印关 闭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轮胎商务网微信公众号(tire123)

友情提醒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轮胎商务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轮胎商务网”。
特别注意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为您服务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版权信息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2023 Tire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rechina.net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302号
服务热线:0754-88650298 在线服务QQ:1525237793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