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12日举行的2010中国汽车市场趋势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分别讲述了上半年中国汽车行业运行情况及我国新能源车的未来发展/问题和中国汽车市场2010年下半年发展趋势预测分析,大家都有共同的语言:2010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销一直保持增长,是比较乐观的,下半年我们要保持谨慎的乐观。
中汽协:中国新能源汽车规划九十月出台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透露,全面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正在制定过程中,预计三季度末、四季度初将会出台。
董扬表示,发展节能与新能源车第一位的因素是节油,鉴于石油供应的瓶颈,中国必须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在这一领域,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新能源汽车方面,尽管中国的稀土、锂、石墨等资源丰富,但是一些关键材料需要进口,而且这几年价格上涨幅度很大,生产设备的进口也遇到阻碍。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此外,传统汽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样重要,应当尽快使用节油技术,降低能耗。
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方面,不应当放弃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发展混合动力需要的配套设施较少,而燃料电池的技术难题最近也有所突破。实际上对于各种能够替代石油的技术路线都应该支持,包括天然气、甲醇、乙醇、二甲醚等。从政府的角度看,对技术发展路线应当保持中立。
近六成消费者认为新能源汽车补贴过低
广州日报报道,6月1日,国家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和节能汽车的财政补贴方案正式出炉,从即日起,国家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个城市进行试点,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私人购买、登记注册和使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和纯电动乘用车给予一次性补贴。补贴标准根据动力电池组能量确定,对满足支持条件的新能源汽车,按3000元/千瓦时给予补贴。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5万元,纯电动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6万元。同时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对节能汽车进行补贴,每辆车补贴3000元,新政策出台能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吗?上周,本报对此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的消费者认为国家对新能源汽车5万~6万元的补贴过低。
在调查中,有接近六成的消费者(58.9%)表示,国家补贴额度过低,希望加大补贴力度;有超过七成的消费者(71.1%)表示,节能汽车每辆3000元的补贴过低,建议国家加大对节能汽车的补贴力度。
新政策能推动这些车型在中国的发展吗?有82.2%的消费者表示,新政策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其中有37.8%的消费者更是直接表示:这个推动作用将非常大。
目前限制消费者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最大的原因是什么?“新能源车价格太贵”、“新能源汽车技术不够成熟,用起来不放心”、“充电站等配套设施不健全”位列三甲。
下半年汽车产销将保持增长但要保持谨慎的乐观
今年上半年,由于政策面的刺激力度减弱,加上库存激增等因素,车市形成高开低走的局面。由于宏观层面的不确定因素存在,下半年的走势也因此更显迷离。
首先,宏观因素的不确定性传导到车市,如楼市下跌的负面影响将继续制约车市的提升。
其次,国家信贷政策收紧、库存持续增加等都会给厂家和经销商带来资金和销售等各方面的压力,因此,厂家和经销商要提前做好充好的准备,以应对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此外,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用车成本的增加、消费者的降价预期等都会对车市增长造成一定压力。
但同时,利好因素仍然存在,国民经济增速将依然处于高位,消费者购买力增强,这为汽车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的推出又将进一步刺激汽车市场。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二三级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也将带动汽车市场的增长。
总而言之,尽管购置税政策缩水,但随着节能车补贴等后续政策的出台,汽车政策未有明显收缩,同时宏观经济尽管存在不确定性,但有利因素也仍然存在,因此新华信对下半年车市持谨慎乐观态度,预计全年销量在1600-1700万辆之间,同比增长在17%-24%之间。
在考虑购买节能车时,大部分消费者因节能汽车节能省油且后期使用成本较低而购买。同时,节能车补贴政策对消费者购买节能车影响较大,一半以上消费者会考虑购买符合补贴标准的节能车型。期间城府的扶持力度还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我们希望新能源能大力发展的同时还是很希望政府能出台更多的政策来扶持和鼓励大家购买新能源车。下半年汽车增长将保持谨慎的乐观,我们也会一直关注汽车业的发展。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轮胎商务网微信公众号(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轮胎商务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轮胎商务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