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热点排行榜
- 2025-09-04
- 2025-09-04
- 2025-09-04
- 2025-09-04
- 2025-09-04
- 2025-09-04
- 2025-09-04
- 2025-09-03
- 2025-09-03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2025意大利大奖赛前瞻 艺术、历史和速度,蒙扎站愈显非凡
蒙扎赛道的赛事向来独具魅力,而今年更是意义非凡。这将是这条赛道第75次举办F1世界锦标赛的比赛,在这项赛车运动“皇冠明珠”赛事历史上高居榜首。于倍耐力而言,本周末将为其第500场大奖赛的参与画上庆祝句点——这一里程碑于上周日在赞德福特赛道达成。和荷兰大奖赛的情况一样,本届意大利站赛道上驰骋的20辆赛车及所有干地光头胎都将涂装一个特别的标识,该标识在今年2月18日伦敦举行的F1七十五周年庆典中隆重发布。在蒙扎,正赛前的几个小时,车手们、车队管理层还将和F1、国际汽联和倍耐力的高管们共同拍摄纪念合照。
2025赛季倍耐力F1意大利大奖赛的举办地距离这项运动全球轮胎合作伙伴的总部仅约20公里,倍耐力也是这站比赛的官方冠名赞助商,周日的领奖台上也将呈现这一特别链接。前三名完赛车手将收获一顶特别版的领奖帽,这是由倍耐力设计和设计师丹尼斯·德科维奇(Denis Dekovi)联手打造的2025赛季特别版领奖帽系列产品之一。这款蒙扎站专属领奖帽采用"天蔚蓝"色调,灵感源自"速度圣殿"上空的意大利苍穹,同时缀有500场大奖赛纪念标识,目前已在专属电商平台发售(https://store.pirelli.com/)。
前三名车手和获胜车队的领奖代表,还将共同高举一座名为“喀迈拉”的特殊奖杯。这个名字由尼克·瓦塞拉里(Nico Vascellari)命名,这位意大利艺术家正是倍耐力和倍耐力Hangar Bicocca当代艺术中心合作项目中第五版奖杯的创作者。事实上,从2021年开始,倍耐力作为冠名赞助商的意大利大奖赛,每年都会委托一位意大利艺术家设计奖杯,将传统艺术场景的当代艺术表达融入F1世界的赛道之中。2021年的首期作品委托了爱丽丝·容奇(Alice Ronchi)创作,随后相继由2022年的帕特里克·图托福科(Patrick Tuttofuoco)、2023年的鲁斯·贝拉哈(Ruth Beraha)以及2024年的安德烈·萨拉(Andrea Sala)接棒设计。
2023年的奖杯“提丰”(Tifone)已探讨过神话和速度的主题,今年的“喀迈拉”奖杯延续了这一主旨。瓦塞拉里创作的神秘雕塑分别代表了空中、水上和陆地上三种最快生物的运动形态——游隼、旗鱼和猎豹。鸟类翅膀与利爪、猫科动物的尾部以及鱼类的鳍片,这些各具空气动力学特征的部位共同交织成虚幻生物体,唤起对进化、蜕变与变革的联想。奖杯由铝制成,这种轻质材料也用于F1赛车制造,经由二维图纸设计、有机建模和3D树脂打印,最终通过熔模铸造成型,这是最古老的雕刻技术之一,实现了将手工工艺和前沿创新技术的结合。
“这款奖杯对动物世界的借鉴,源于人类对自然界与生俱来的迷恋,这种本能感受超越并拓展了我们在速度、飞行与耐力方面的极限,"瓦塞拉里阐述道,"动物是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当我设计奖杯时,我脑海中浮现的是车手将奖杯高举过顶的瞬间:这个象征性动作旨在将动物世界与自然提升至我们之上,试图重建平衡。这也是对自然作为灵感之源的能量礼赞。"
“喀迈拉”奖杯将于9月5日星期五在蒙扎赛道的倍耐力轮胎圆桌环节揭幕,活动将在第一节自由练习后立即在倍耐力Hot Laps车库(7号车库)进行,仅对媒体开放。届时除艺术家本人外,达拉拉汽车(Dallara Automobili)首席技术官阿尔多·科斯塔(Aldo Costa)和倍耐力赛车运动总监马里奥·伊索拉(Mario Isola)也将共同出席。
轮胎配方
轮胎配方组合和去年同站比赛相同,去年蒙扎国家赛道在意大利大奖赛之前重铺了赛道沥青。C3配方轮胎将是本站硬胎、C4配方是本站中性胎,以及C5配方作为本站软胎。12个月过去了,赛道表面沥青虽不可避免地老化,但这不太可能对策略产生巨大影响,在这条赛道所有赛车采用全赛季最低空力动力学下压力设定。
对于比赛本身而言,最受欢迎的选择将是硬胎和中性胎。可以假设,随着赛道沥青使用,颗粒化水平将会低于去年。在这里,一次进站换胎的时间损失全赛季最多,因此车队将会尝试尽可能延长赛段的圈数,保持性能衰退可控,目标是一停完成比赛。
在蒙扎赛道,超车很困难,首先是因为赛车采用最低空气动力学下压力水平,使得DRS效率降低。这同时也由于倾向于一停策略的平衡取舍。另一方面,温度情况可能会带来相反的影响,因为九月的伦巴第大区时常会感觉像是盛夏时节。高温将加速轮胎性能衰退,这可能使两停策略更具竞争力。
2024赛季同站比赛
14位车手选择了中性胎起步,剩余车手则选择了更为保守的硬胎起步。兰斯·斯托尔进站三次,其余18位完赛车手则几乎均分为一停完赛和两停完赛。领奖台三位车手都使用C4配方中性胎起步。获胜车手夏尔·勒克莱尔在第15圈进站换上C3配方硬胎,之后一直跑完了比赛。两位迈凯伦车手奥斯卡·皮亚斯特里和兰多·诺里斯分获第二名和第三名,都是两停,第二次进站再换上一套硬胎。斯托尔本来是两停策略,只是最后再次进站换上软胎尝试争夺正赛最快单圈的一个积分。
颗粒化是决定策略的关键因素,在比赛早期颗粒化情况非常严重,之后则慢慢好转。这就意味着想要执行一停策略的车手们得以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在性能表现方面并没有付出过高代价。
蒙扎赛道
蒙扎赛道保持着最快正赛平均速度纪录,在2003年由迈克尔·舒马赫驾驶法拉利赛车创造的247.586公里/时,同时这条赛道也保持着排位单圈的最快速度纪录,由汉密尔顿在2020年驾驶梅赛德斯赛车创造的264.362公里/时。去年,这里的杆位获得者是兰多·诺里斯,他的排位赛单圈平均速度达263公里/时。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这条赛道被普遍认知为“速度殿堂”。
单圈5.793公里的赛道,有11个弯角,单圈中80%是全油门路段,赛车采用全赛季最低空气动力学下压力水平的设定,目标尽可能降低拖拽力。在这种情况下,制动稳定性和出弯牵引力是关键,特别是在一号弯(Prima Variante)和阿斯卡里弯(Variante Ascari)这样的减速组合弯,车手们需要迅速制动降速。而进入高速弯的横向力也很重要,比如比亚索诺弯(Biassono)和传奇的帕拉波利卡弯(Parabolica),现在这个著名的弯角以米歇尔·阿尔伯雷托(Michele Alboreto)命名纪念。
在2024年赛道完全重铺沥青之后,今年蒙扎赛道的改进重在公共区域。公共观赛区新增四千个无固定座席的观众席位,同时维修区上方的贵宾接待区也完成了扩容。因此,媒体中心已迁至旧维修车库旁的两层临时建筑内,可容纳400个工位。
关键词:制动
蒙扎赛道一号弯的制动要求,是F1赛历上最苛刻之一。根据布雷博(Brembo)提供的数据,赛车抵达制动点的速度约337公里/时,即刻承受5g的减速压力,减速至89公里/时。通过大力踩下刹车踏板,车手们可以操作夹在碳板上的卡钳。由此,刹车产生的动能迅速转化为热量,并传递到轮胎。前轮在制动过程中承受最大应力,因为前轮需要承担主要的减速任务。轮胎与赛道接触的区域,称为“接地印痕”,接触面的大小因轮胎的外倾而减小,因此会发生压缩,导致轮胎轮廓暂时变平。这会增加轮胎磨损,并使其更易发生锁死。
当轮胎停止转动、刮擦赛道时,就会发生抱死。在胎面上产生一个“平斑”,使轮胎不再是完整的圆形。这会导致抓地力丧失,赛车在弯角处走线更宽大。车手的操控转向进弯,但赛车会继续直行,这种现象被称为转向不足。当轮胎在赛道上发生滑动时,车轮抱死,不再产生足够的侧向力来有效转向,转向不足的发生概率会大大增加。
历史数据
本周末的比赛将是蒙扎赛道第75次举办作为F1世界锦标赛分站的意大利大奖赛。不过,这站比赛实际上是第76届意大利大奖赛,只有1980年这一年意大利大奖赛在伊莫拉赛道进行。尽管如此,蒙扎依然领跑大奖赛办赛场次,领先于摩纳哥赛道和银石赛道。
这项运动两位最伟大的车手迈克尔·舒马赫和刘易斯·汉密尔顿,不仅仅是F1世界冠军最多的车手,也是蒙扎赛道最成功的车手,两人在这条赛道各有五胜。同时,他们俩各有八次登上领奖台,而英格兰车手还有蒙扎赛道最多的七个杆位。
20胜在手的法拉利车队,是这里最成功的车队,他们几乎赢下了三分之一在意大利进行的比赛。同时,法拉利车队也以23个杆位和72人次登台领跑这两项荣誉。迈凯伦在这三项荣誉上都位列第二,11胜、12个杆位和31人次登上领奖台。
另一个关于蒙扎的有趣“意大利”数据是,意大利车队赢得意大利大奖赛胜利都装配了马拉内罗打造的引擎,但只有一场胜利并非由马拉内罗的车队获得。那就是2008年,塞巴斯蒂安·维特尔驾驶一辆红牛青年队赛车赢得了F1历史上最令人意想不到的胜利之一。事实上,总部位于法恩莎的这支车队,在12年之后又一次带来惊喜,以阿尔法·图里车队(Alpha Tauri,红牛旗下潮流服装品牌)之名,再次在蒙扎赛道赢得胜利,这一次是皮埃尔·加斯利驾驶赛车为车队带回胜利。
意大利大奖赛11次决定了年度车手世界冠军,分别是1950年、1956年、1961年、1963年、1966年、1969年、1972年、1973年、1975年、1978年和1979年。杰基·斯图尔特(Jackie Stewart)两次在蒙扎赛道锁定年度车手世界冠军,这位苏格兰车手1969年和1973年都是在蒙扎赛道锁定年度冠军。
来源:中国轮胎商务网
▎轮胎品牌热点
- 2025-09-04
- 2025-09-04
- 2025-09-03
- 2025-09-02
- 2025-09-02
- 2025-08-30
- 2025-08-29
- 2025-08-27
* 特此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中国轮胎商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轮胎商务网所有。若需转载需注明新闻来源及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他媒体、网站 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发表我的评论
中国轮胎商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