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前先到店里试驾,亲自感受车辆性能,已经成为汽车销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试车不像试用别的商品,存在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而一旦造成损失,应由谁来承担呢?
日前,张先生和朋友去南郊一家4S店看车试驾。在签订了试驾协议后,他们在销售顾问的陪同下在南三环上试车。因为试驾的车型是SUV,张先生的朋友提出要开车上道牙,得到了销售顾问的许可。轮到张先生开车,却因为经验不足,不但没有将车开上去,反而把轮胎和轮毂划伤。按照事先签署的试驾协议,全部损失由张先生承担。不过张先生却不服气,如果不是销售顾问同意他们开车上道牙,自己也不会把车弄伤。双方争执不休,最后,估价7000元的车辆损失让张先生赔偿了3000元了事。
记者了解到,像张先生这样在试驾过程中发生意外引起的纠纷并不少见。
两年驾龄资质审查流于形式
记者咨询了多家4S店了解到,试驾基本都有同一个要求——必须两年以上驾龄。
销售人员称,试驾的流程,首先要看驾照。持驾照两年以上才可以试驾,驾照不到两年只能试乘。接着,必须签署试驾协议,然后在陪驾人员的指导下开车上路。
但实际调查中记者发现,4S店对试驾者资质的要求,有流于形式之嫌。一位销售顾问告诉记者:“看驾照只是一个方面,有驾照不会开车的人也是很多的。所以我们还会通过跟客户的沟通,询问平时开不开车,对车的了解程度等。觉得差不多的一般都可以试驾,毕竟是为了留住客户嘛!”
尤其是那些购买意向比较明确的购车者,对于他们的试驾要求,汽车专卖店大多不会拒绝。一些光有驾照却无实际驾驶经验的“本本族”,也在陪驾人员的指导下简单试驾。
试驾路线车多人多存隐患
除了仅凭驾照“驾龄”很难判断消费者的驾驶水平外,记者发现试驾还有不少安全隐患。
目前西安大多数4S店由于地理位置和配套设施等环境制约,并没有专门的试车场地,大多数4S店都是指导客户在周边的马路上试驾。目前4S店比较集中的西郊三桥西部车城,北郊北二环、凤城五路、六路、明光路,南郊沣惠路、科技路、南三环,东郊幸福路、东二环等位置,随着周边环境的发展,都已经是车水马龙,很难找到车少人少的试驾路线。目前仅浐灞汽车公园有专门的试驾路线配套,东三环、浐灞附近还能找到行车较少的路段。一些4S店会找附近一些没有修通的“断头路”带客户试驾,但即使在这样的地方,三轮车、工程车和行人也很多。显然,这样的试车路线对于没有怎么摸过车的新手来说,难度系数非常高。
此外,现在汽车技术更新换代很快。许多车上的新配置,即便是老手,如果接触得少,也很难一下子掌握操作。比如一些车的电子手刹,很多用习惯了普通手刹的老司机也并不清楚如何使用。
《试驾协议》“一切后果由试驾人员承担”
在各种安全隐患下,试驾前必须签署的《试驾协议》里却注明,由消费者承担全部损失。
记者看到,所有《试驾协议》都会注明一点,“试驾期间,若发生意外事故所产生的一切后果由试驾人员全部承担”。一些比较严密的协议还规定,“试驾者保证所提供的资料真实、有效,如有不实,愿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甚至注明了试驾车辆车况良好、陪驾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制定了常见意外情况应急预案等内容,并规定“试驾过程中车辆时速不得超过60km/h”。对于这样一份由4S店制定,对于4S店的提示、保护等义务都已经明示的试驾协议,如果试驾者存在过失,比如驾驶技术不过关,把油门当做刹车等原因,导致交通事故,必须由试驾的消费者全部承担经济损失。
某4S店销售经理表示,正规的试驾车都是上过牌照并有保险的。如果真的发生意外,4S店会根据保险酌情让消费者赔偿。如果试乘试驾车没有购买“全险”,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赔付和4S店实际损失之间的差额部分一般就需要由试驾消费者承担。
消费者试驾要选有保险的专用车
从《试驾协议》可以看出,现在车好试,但也别随便试。消费者在试车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驾驶技能、对场地的熟悉程度,再决定是否试驾。在与销售者签订《试驾协议》时,务必认真阅读协议的主要条款和内容,并清醒地认识到可能存在的不利后果及自己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很多消费者急于试车,把《试驾协议》仅仅当成形式,匆匆签字,一旦发生事故,将很难维护自己的权利。消费者如果对《试驾协议》有疑义,可以要求车商修改,如果车商拒绝修改,建议消费者放弃此次试驾。
此外,消费者一定要选择有保险、车牌的试驾专用车。专门的试驾车通常都买了保险,如果出现意外,能减少消费者要承担的经济损失。如果是商品车,一般没办理保险,最好不要试。万一试车过程中出现事故,试驾者可能面临高额赔付。
对于将试驾作为促销手段的车商,也希望能在试驾环节做好更多的防范措施。比如事先向消费者介绍车辆的基本操作、配置功能,由陪驾人员先带顾客走一圈试驾路线熟悉路况等。这样不但能提高安全指数、减少纠纷,也能让消费者更加感受到车辆的性能。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轮胎商务网微信公众号(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轮胎商务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轮胎商务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