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轮胎商务网
资讯 上游相关 正文

橡胶界学者齐聚,行业论坛共话未来

2023-11-25中国轮胎商务网

  时隔9年,国际橡胶会议(IRC)再次在中国召开,世界各国橡胶界学者齐聚海口。

  借此时机,中国化工学会橡胶专业委员会在会议召开前一天,举办了橡胶工业创新与转型发展论坛。邀请国内橡胶行业相关的行业组织、高校院所、头部企业主要负责人围绕拟定议题,进行了闭门研讨。

640.jpg

  论坛由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雷昌纯、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协会会长梁爱民,共同主持。

  围绕橡胶工业节能低碳绿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智能化和人工智能在橡胶工业中的应用与前景;橡胶工业产业链、供应链风险与保障;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打造4个议题,与会嘉宾结合自身实践、感受和发展愿景发表了感想、意见和建议。

  原化学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原会长李勇武,出席论坛并致辞。他强调,目前存在反全球化、打压限制,国内内需不足,新旧动能转换等问题。需要橡胶行业抛弃幻想,自强不息,砥砺前行;坚持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自主技术创新;企业要继续埋头苦干,形成一批世界一流企业。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谈到,橡胶行业今年上半年困难较多,下半年有所好转;橡胶板块较石化行业其他主要板块表现更好。行业内的大型企业越来越多,总体规模也持续提升,但单个企业规模与国际巨头仍有不小的差距。国内一部分企业在绿色发展、智能化管理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需要进一步提升、推广和发展。

  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方提出,企业要抓住历史机遇,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科研转化体系;坚持对外开放,促进形成双循环;加快信息化建设,拥抱工业4.0;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升级产业链。

  中国工程院院士瞿金平强调,橡胶原料生产及加工成型技术等方面亟需创新突破,要提前布局高性能橡胶先进制造战略;绿色、智能是橡胶制造产业转型的主要方向,要推动橡胶工业装备高端化及产业链绿色协同发展;要想获得并维持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就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坚持高质量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国轮胎循环利用协会会长李卫东指出,轮胎绿色发展和循环再利用行业应当以新理念引领发展方向,从提供产品升级到向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将轮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设定为新的发展目标;以新技术提升发展质量,强化数字技术和材料技术在轮胎中的应用;以新实践求索发展道路。

  北京化工大学田明教授强调,减少对于石油基原材料的依赖,加大生物基橡胶、二氧化碳基橡胶、非石油基填料和增塑剂、循环再生原材料的应用;新技术支撑生产加工过程节资节能减少碳排放,如节能高效纳米混合/界面强化技术、更高性能材料技术减量减重、自动/智能制造工艺及装备等;推进废橡胶高值循环再利用新技术,如低温可控裂解高值回收技术、绿色可控解交联高值再利用技术、可逆化学交联热塑性技术等;关注电动汽车轮胎的新需求。

  三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楠表示,近二三十年,轮胎低碳绿色环保成就应得到充分肯定,工艺、装备、材料、配套、能源供应、废气治理等方面都有长足进步。希望行业应通过科学务实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标准规范下一步的发展,既要积极进取,也要循序渐进,不宜做过度要求。

  上海麒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姚翔表示,企业自身注重助剂发展差异化。未来将重点关注三大网络,即胶料网络、填料网络、硫化网络,着力研发提升胶料性能的助剂、替代白炭黑的助剂、替代硫黄的助剂。

  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袁仲雪表示,探索人工智能的应用,本质是数据驱动的智能化。新一代数字技术(AI、大数据、VR/AR、边缘计算等)将驱动企业在以下应用场景方面实现创新和转型,助力橡胶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智能化产品研发设计;与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精准营销和服务;基于AI的分析、计划和决策平台;橡胶工业大语言模型的探索。

  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友善教授强调,推进智能化要有更完备的综合技术支撑;智能化要将数据、逻辑、控制密切结合;当下人工智能工具在科研上的应用很有帮助。

  萨驰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张赛龙表示,生产智能化离不开装备智能化,高度自动化和信息化是智能化的基础;许多以流程制造为特点的生产企业,要在自动生产,智能物流,智慧工厂不断探索发展,就离不开智能化的装备和管理系统。

  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研究院院长杨慧丽表示,智能化已成为行业共识,正在从概念层面向价值层面深入。目前人工智能优先用于提高制造质量,在此基础上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全流程的精益管控。智能场景实施需要多专业的联合应用,包括机器人、视觉识别、软件开发、智能算法、操作控制,大数据等。人工智能应用提升非常迫切需要数据积累和经验知识的集成与内嵌。

  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鹍谈到,国内橡胶行业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一些装备精度和可靠性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但在缩小。控制元器件、精密检测和研究器材对外依存度仍很高。除天然橡胶外,几乎所有原材料体系全部实现国产化,但基于石油原料的生产存在原料供应稳定性的风险。地缘政治影响仍较大,包括原料供应、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等。环保政策和技术的壁垒必须高度重视。国内企业海外建厂的供应链保障还有问题,当地保障不足,国内供应商也没有完全跟上,应引起业界重视。

  中策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昊昱强调,企业要坚持要走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道路。中国是轮胎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不仅是装备、原料,也包括服务和行业解决方案,生产企业和供应商需要长期团结在一起,共同发展。绿色低碳是政策要求,也是现实压力。

  海南天然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宇表示,全球天然橡胶总体供求基本平衡,供给不足的风险不高;ESG风险比较高。除了低碳外,还涉及到保护原生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原著民等更广泛的因素限制;产能向低成本区域转移,产地的变化必将带来一些供应扰动和品质扰动。海胶集团天然橡胶供给量较大,在全世界多国有种植基地,在育种、采胶、保供等方面一直在持续改进。

  江苏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涛表示,兴达钢帘线在钢帘线市场份额占比较大,深感保供的巨大责任。当下的主要风险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钢帘线供需失衡风险。短期内供应紧张,需要上下游一起协同做好需求供应计划。二是行业健康发展风险。整体产能仍在增加,未来存在产能过剩、过度竞争的风险。三是地缘政治和贸易壁垒的风险。四是海外基地生产要素配置和本地化的风险。五是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下游企业对供应商要求越来越高,减碳压力巨大,但这不是一家企业就能解决的,需要全产业链和产业政策的协同。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卜继玲指出,双循环过程中要强化国内外市场与技术的交流与结合;天然橡胶,特别是高性能天然橡胶供应是企业非常关心的问题;通过技术提升和供应链合作可解决供应保障和质量提升问题。

  确成硅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阙伟东谈到,面对国际贸易壁垒和反倾销调查,企业应高度重视,积极应诉。要持续为客户提供价值,包括伴随客户出海,就近生产供应,为客户提供零库存服务;降低汇率风险,与客户开展本币结算。高质量海外设厂。采用先进的技术建设,融入当地文化,造福当地社区。持续加强自身建设,自主创新、合规守法、安全生产。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采用槽罐车就近运输(去包装),实施共享托盘,开发稻壳灰原料的白炭黑,积极采用光伏新能源等。

  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总院副院长魏胜讲到,对企业而言,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同样重要,都要发展。国内轮胎企业在OE配套上越来越多,国内自主新能源车的发展为国内轮胎配套提供了新机遇。国内企业国际化还将加速,包括海外设厂、全球供应渠道布局和全球快速响应等。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少将曹保榆在听取上述发言后强调,科技创新是引领橡胶材料高值化和高端应用的主旋律。橡胶工业是装备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开展产学研结合,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持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向晨建议,橡胶行业应当打破传统思维,拓展弹性体的新产品系列;橡胶工业应当尝试合成、加工、成型等方面的融合创新;橡胶应用材料高性能化仍是创新的重点,高性能化也是绿色发展。

  与会嘉宾讨论热烈,一致认为,中国橡胶工业已形成了比较成熟可靠的产业链和供给保障,中国企业当前的国际化发展仍将以国内供应链为主要依靠,但是在国际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对于绿色低碳和社会责任的提升需求显著提升,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国际竞争和地缘政治也对产业发展造成较大压力。信息化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为企业创造了智能化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科技、制造、管理、营销、产业整合方面的全面挑战。总体而言,橡胶行业还需要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同时进一步加强上下游、全产业链的深度合作与协同,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持续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IRC2023大会主席张立群出席论坛并发表总结讲话。他感谢各位领导和嘉宾出席论坛并对行业的全方位发展建议献策,同时建议国内的企业家、研究学者充分利用IRC平台,充分展示中国的产业成就和科研成果,积极、广泛参与国际交流,加强合作,取长补短,为建设橡胶强国和美好家园而不懈努力。



来源:中国橡胶杂志打 印关 闭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轮胎商务网微信公众号(tire123)

友情提醒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轮胎商务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轮胎商务网”。
特别注意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为您服务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版权信息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2023 Tire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rechina.net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302号
服务热线:0754-88650298 在线服务QQ:1525237793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