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最新数字化发展方向即将于2023北美消费电子展揭晓
秉承“家在中国”战略,宝马加快推动中国数字化创新
2022 BMW同济日如期而至,宝马与中国高校共同探索创新科技
宝马未来交通“灯塔项目”,为中国城市未来规划注入创新数字灵感
北京2022年12月26日 /美通社/ -- 宝马集团积极探索未来出行,致力于以数字科技赋能未来豪华出行体验。2023年1月,宝马集团将再度参展北美消费电子展(CES),彰显集团强大的数字创新能力。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将分享宝马以循环永续,电动化和数字化为核心的未来移动出行愿景,畅想现实与虚拟融合的未来出行方式。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驱动力。秉承“家在中国”的战略,宝马不断加快在中国数字化创新发展,致力于为中国用户打造无缝连接的数字化体验。宝马集团正以校企合作形式为中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助推中国青年精英在未来继续引领创新发展。与此同时,开展未来交通“灯塔项目”研究,以宝马的全球视野与专业知识为中国城市未来规划注入创新数字灵感。
与高校深度合作,激发新生代创新灵感
2022 BMW同济日今年12月,宝马联合同济大学举办的2022 BMW同济日如期而至。"BMW同济日"活动,是汽车行业启动最早、最受大学生喜爱的校企活动之一,旨在激发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建立一个和年轻人共创的平台,持续不断地给宝马品牌带来创新的灵感和年轻的活力,促进学术界围绕未来出行提出创新灵感和创新理念。
本次同济日围绕数字化创新,借助宝马开发的元宇宙平台,发起“元宇宙创新挑战营”。在“挑战营”的评选当中,共计83位学生通过10组创新作品在平台上展示自己在创新方面的思考,聚焦车内娱乐、产品设计和数字化体验三个赛道,着手解决当前汽车设计和功能开发的具体问题。在评选结束后,学生们的优秀作品会进入同济-宝马初创车库进行创意孵化。
自2004年起,宝马与同济合作有着将近20年的历史,除了与汽车学院,交通运输学院,电器工程学院等工程学院建立深度合作,也将合作的广度进一步拓展至城市规划,设计创新和中德人才培养等领域。通过与高校合作,宝马将更多创新数字化人才引入宝马,打造宝马未来更加前瞻、丰富的数字化生态,驱动宝马在中国的数字化创新。
积极参与未来城市规划,以数字化创新推动城市发展
宝马集团长期致力于未来城市交通研究与倡议,以其出行领域的丰富经验和数字化创新促进城市交通的发展。2020年,宝马集团开启未来交通“灯塔项目”,选定北京、慕尼黑、洛杉矶和鹿特丹4个城市开展合作项目,为每座城市的未来规划输出创新数字灵感。
宝马集团未来交通“灯塔项目”研究首都北京是宝马集团未来交通“灯塔项目”研究中全球超大城市的唯一代表。宝马集团将自身在城市交通规划与电动化领域的经验与技术相结合,在尊重城市历史的大原则指导下,让新旧建筑并置,将不同交通方式和街景融合,使城市出行系统朝着低碳、高效、智能的方向发展。在交通管理方面,宝马倡导数字化交通管理方式,包括在出行领域采用预约模式、推广多种模式改善交通流量(如结合地理围栏技术、可从自行车变身摩托车的BMW i Vision AMBY概念车),还主张通过引入车内的信息传递和改进道路布局,来提高道路安全。
中国是数字化发展的引领性市场,宝马在不断拓展与领先科技公司、高校合作的同时,已在中国建立了德国之外最大的研发体系,在北京、上海、沈阳、南京设立四大创新基地。目前,宝马在中国拥有超过2,000名创新人才,推进公司在电动化、数字化领域的创新实力,持续为宝马集团在中国的数字化业务增长创造推动力,进一步扩展宝马集团在中国的完整生态,为中国客户提供优质的豪华体验。
中文版媒体信息及高分辨率图片资料,请从以下网站下载:www.press.bmwgroup.com
扫码关注“宝马集团”,官方资讯及时掌握。
欲了解更多宝马集团及产品信息,请登录:
http://www.bmw.com.cn以及http://www.minichina.com.cn
宝马集团
宝马集团是全世界最成功的汽车和摩托车制造商之一,旗下拥有BMW、MINI、Rolls-Royce和BMW Motorrad四个品牌,同时还提供汽车金融和高档出行服务。作为一家全球性公司,宝马集团在15个国家拥有31家生产和组装工厂,销售网络遍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1年,宝马集团在全球共售出超过250万辆汽车和超过19.4万辆摩托车。2021年,集团总收益达到1112亿欧元,税前收入达到161亿欧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宝马集团在全球共有118,909名员工。
宝马集团的成功源于其前瞻未来的远见和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行动。宝马集团在整个价值链中贯彻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策略,全面的产品责任以及明确的节能承诺已成为宝马集团企业战略的重要内容。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轮胎商务网微信公众号(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轮胎商务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轮胎商务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