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饶县紧邻胜利油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油田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油封、胶垫、胶管等橡胶制品。市场经济意识开始萌芽的部分广饶农民抓住这一机遇,尝试为油田生产橡胶制品。1976年,广饶县西水村支起了第一个橡胶炉。
与橡胶轮胎打了41年交道的东营市橡胶工业协会副会长朱云成回忆说:“当时1000块钱就能建一个胶炉,一天产3根胶管,每根胶管能卖30块钱。”而那时普通机关干部的月工资也就30元。
做胶管能赚钱,大家纷纷效仿,一个个小胶炉在广饶西水、大王一带应运而生,出现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场景。但是,手工作坊生产的缺陷很快暴露:胶管质量参差不齐,污染环境,资源浪费严重。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当地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引导,拆掉各自为战的小作坊,逐渐培育了一批像西水集团一样的骨干橡胶企业,不到20年的时间,广饶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胶管生产基地。“为了采购方便,14个火车站在广饶设立了办事处,广饶胶管卖遍全国。”朱云成说。
然而,随着PVC管的出现和胶管市场的逐渐饱和,胶管利润持续走低,一时间大量设备、厂房闲置。这一时期,恰逢农用车、摩托车普及,斜交胎市场需求量大,国家同时放开了计划限制,而生产胶管的设备和厂房可以直接用于车胎生产。1994年,广饶部分胶管企业开始试水生产车胎。朱云成回忆道,广饶80%的轮胎企业是由生产胶管转型而来。
进入二十一世纪,汽车需求量快速增长,2008年以来天然橡胶价格一路下滑,轮胎生产遇重大利好。
2002年到2003年,在当时全国仅有五六家企业拥有子午胎生产线的情况下,广饶县盛泰、永盛、金宇、兴源4家企业建设1条60万套产能的全钢子午胎生产线,永泰集团上马1条200万套产能的半钢子午胎生产线。广饶县全钢、半钢子午胎投放市场,一度出现产品供不应求的景象,广饶轮胎迎来了产能扩张期。
从2005年开始,中国轮胎产量已达到2.5亿条,超过美国的2.28亿条,成为世界第一轮胎生产大国。在此期间,广饶县子午胎产能也快速扩张,当时山东有300多家轮胎企业,仅广饶一个县就占到了三分之一。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轮胎商务网微信公众号(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轮胎商务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轮胎商务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