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车主陈先生向媒体反映,他在当地某进口大众维修汽车时,更换了3个ABS传感器,每个售价为1126元,加上维修费共计约4000元。事后他在网购平台上查询发现,同类配件网售的价格仅为55元,且外观、编号都与此前汽车换下来的故障ABS传感器一致。
对比之下,两者相差20倍的售价,让他认为4S店存在“宰客”嫌疑,随即在媒体上爆料。之后,大众进口汽车北京总部回应称,经调查该4S店所售配件为大众进口汽车从大众汽车德国全球备件供应中心直接采购的原厂备件,价格不存在虚高的情况。
最终,4S店方面已经向他解释清楚了备件的售价政策,并且出示了原厂备件的证明,目前双方已经达成一致。虽然此事已经平息,但从另一方面也反应了目前我国汽修行业的一个痛点——信誉透支。
然而,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信誉透支的本质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供应链的不透明。有从事进口汽车零配件的专业人士表示,进口零配件卖高价的原因是价格组成复杂,通常是离岸价+国外运费+运输保险费+关税+银行服务费+增值税+内陆运输费+营业费用+人工费。
但显然,这对于普通汽车消费者来说是不可能了解那么多的,所谓的“信息差”就由此而来。
车主对于经销商的信任度降低
上个月的3.15晚会,大家可能还历历在目,实际上这次“中枪”的英菲尼迪和福特其实也只是整个行业存在问题的冰山一角而已。随着近几年国内汽车后市场的快速发展,有很多行业人士就预测,4S体系对于汽车后市场的垄断将会被打破。
不管这种预测是否有足够科学的依据和大数据支持,但从近几年的行业发展来看,似乎有那么点趋势。随着车主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互联网对于汽修行业的赋能和改造,终端汽车消费者逐渐开始摆脱了原有的“4S店永远是最放心”的思维定式。就在上文提到的这个案例中,有很多网友的评论就能发现问题:
不过,4S售后在我国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对优势,所有的汽车原厂零配件渠道管控得很死,有些甚至还有比较高的技术壁垒。
但像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汽车零配件都是有权威机构的统一认证标准,渠道相对放开。但中国没有这样完善的市场体系,非原厂件之外的配件质量层次不齐,这就导致了车主会对社会汽修厂提供的零配件质量信心不足,最终只能被动选择相信主机厂4S店的售后。
然而很多品牌经销商售后的客诉源源不断,自己的车到底去哪里修和保养就成了一个未解的难题。归根结底,我国的汽修行业还是缺乏标准,这个标准包含了很多个方面,比如配件的标准、服务的标准等等。
首先由于汽车后市场当下混杂的局面,行业标准规范缺乏,服务和价格没有统一标准,维修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汽修、配件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的漏洞大肆报高配件价格,导致供销信息严重不对称,配件价格虚高。
其次是资源利用率低下,很多4S店都是单独服务一个品牌,而社会修理厂虽然是能修各种车,但对于有一定技术壁垒的维修项目是无法承担的,甚至不能提供一些高端车系的维修保养。这就导致了用户在时间与空间上存在割裂,部分用户可能离需要的4S店过远,不方便。而想趁着假期去维修保养又容易与其他用户时间重叠,导致排队等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供应链是行业发展的关键点
主机厂体系下的4S店,是区域覆盖为主要优势。这恰恰是目前大多数独立后市场连锁企业做不到的。但这里也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同品牌旗下的授权4S店,本身也存在着竞争关系,尤其是近几年在新车销售遭遇瓶颈期之后,各家授权经销商在售后维保环节上的对抗越发激烈。
另一方面,4S体系外的修理厂,在用户心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具体的例子小编就不多赘述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于社会修理厂来说,市场上的机会一直是有的,但这里必须要提到的一个关键的要素——供应链。
供应链是链接零配件制造商和下游终端门店的纽带,汽车后市场并不是一个“两头尖、中间圆”的形态,而更像是一个“酒桶”的形态。
近几年修配融合的概念被提出来,汽配电商也大有颠覆原有供应链之势。当然,行业内对于汽配供应链有以下几个展望:
01
在低值易耗的品类上,基本上是资本+供应链精细运营的竞争,更多是资本的长周期加持竞争阶段,区域的易损件汽配供应链连锁平台会成为主流。02
在高附加值的事故车品类上,基本上是去中间化和产业核心玩家的之家的替代竞争,大家都在靠烧钱续命,还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能够判断走出来,当中的泡沫是比较多的。03
在高附加值的技术件类上,可喜的是已经开始有一些玩家注意,并开始切入。这是个相对蓝海市场,难点是作为技术件类的产品集成商如何应对长周期的库存周转,对产业链条主体的资金占用成本较高,当然毛利相对较高,如果能够在规模效应下通过供应链金融赋能等方式缓解流通节点的资金压力,是个相当不错的赛道。
回到今天开头讨论的话题,终端用户的信誉透支,来源于线下门店服务价格的信息不透明,而这种信息的不透明,就是由于供应链环节的产生信息差。这样的困局应该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什么时候零配件供应环节做到的标准统一、价格透明,那就离解决这个痛点不远了。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轮胎商务网微信公众号(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轮胎商务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轮胎商务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