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由中国化工学会橡塑绿色制造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橡塑领域微化工产业化示范工程展示大会”在河南濮阳举行。
160多位来自微化工技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橡胶助剂、塑料助剂及医药等行业的企业家及科研技术人员围绕微化工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技术交流,并与南京工业大学欧阳平凯院士等一起,分赴位于河南濮阳市化工产业集聚区的蔚林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曹县新材料园区的山东斯递尔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现场观摩了清华大学与蔚林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建成的促进剂TBzTD(二硫化四苄基秋兰姆)、南京工业大学与山东斯递尔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建成的万吨级防老剂RD两种橡胶助剂微化工产业化示范工程,以及蔚林科技的促进剂M和DM具有微化工概念的连续化生产装置。
“橡胶助剂行业切入微化工领域,选题契合了企业的创新需求,短短两年时间,就在两家企业实现了产业化,开创了产学研合作研发的典范。虽然我国开始微化工理论研究比较晚,但橡胶助剂微化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原会长李勇武说,通过参观示范工程,看到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非常好,希望企业在4个方面加以重视。一是进一步完善微化工工艺、装备,形成完整的工艺链条;二是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三是在技术饥渴时期,微化工作为革命性、颠覆性技术,是否会触动橡胶助剂行业洗牌,要引起企业的重视;四是在生态、安全和环保日益受到重视的时期,微化工可以助一臂之力。
“2015年,通过大量调研和实践,橡胶助剂行业开始注意微化工技术。两年多来召开了5次行业会议,橡塑助剂行业从引入、接触微化工概念,到终于走出实验室,实现了产业化。”中国化工学会橡塑绿色制造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许春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橡塑助剂企业从原来的不了解,心存到底能不能做的疑虑,现在有了两个产业化项目,眼见为实,在行业推广也有希望了。”
北京化工大学张立群教授对橡胶助剂创新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是多年来一直沿袭国外的产品序列,希望有新的产品结构创制出来;二是新的化学反应非常少;三是新的工艺思想要更多出现。微化工概念的引入使橡胶助剂在橡胶行业占据了先机,而且发展迅速;四是新的工艺思想需要系统化、集成的装备支持。
据专家介绍,微化工技术开启了21世纪高效精细化工的新时代。微化工反应技术与传统的间歇式反应釜生产工艺完全不同,成功解决了传统工艺易爆炸和反应不彻底的技术难题,能显著缩短反应时间和缩小反应系统的体积。反应时间从几小时至几十小时缩短到几十秒,甚至几秒,让体积庞大的传统反应容器瘦身至以升、毫升为单位的桌上微反应器,改变了化学工业一些环节污染重、能耗高和安全性差的传统形象,实现化工生产过程的强化、安全、微型化和绿色化,大幅提高化工生产的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
在这方面蔚林科技总经理王志强最有发言权了。他说,10多年前就在展会上见过微反应器,当时就认为意义没有多大。现在的传统釜式反应需要六七个小时,现在只需要13—15秒就完成了。并且整个产品转化率高,副产物少,为废水处理减轻了压力。从经济帐来算,虽然投资增长了50%,但是产能增加了4倍,从原来的年产1000吨,达到了5000吨。“这样人工成本也就有所降低,现在再也不怕招聘不到80、90后员工的问题了。”
2015年12月31日,山东斯递尔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与欧阳平凯院士联合开展微通道反应技术在防老剂RD中的技术研究。两年多来,双方的合作终于见到了可喜成果。斯递尔公司总经理朱嘉震介绍,微流场反应器极大的比表面积带来了非常高的换热效率和混合效率,可以精确控制反应温度,实现反应物料酮胺的精确配比瞬时混合反应,收率、选择性、安全性、产品质量均得到大幅度提高。他们还通过考察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流速等对RD转化率和质量的影响,优化反应条件。
那么,橡胶助剂行业大面积推广的进度如何?许春华表示,预计在未来5年,微化工技术将在更多的橡胶助剂企业和其他精细化工领域获得推广应用。
据从会议了解到的情况,除了两家先行者已经收效外,山东尚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促进剂NS、科迈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促进剂CBS等产品中,进行了微化工技术的应用研发。
山东豪迈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也看到了微化工技术的发展前景,成立化工技术公司切入微化工领域。该公司依托强大的工艺研发与流体模拟团队,结合先进的机械加工能力,已实现了微反应器、管式反应器、光反应器、混合器等一系列微反应设备及混合设备的开发制造。
“中国橡胶助剂行业在绿色化工、清洁生产交出优异成绩的基础上,由此进入了智能化、微型化新时期。”许春华说,橡胶助剂行业将以示范工程展示作为新起点,并根据《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要求,坚持绿色制造,实现中控自动化生产工艺,并不断由间歇生产向连续化生产过渡,掀起自动化、智能化高潮,全面实现橡胶工业强国目标。
出席本次会议的还有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陈光文教授、清华大学王凯教授、南京工业大学郭凯教授、华东理工大学于新海教授等。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轮胎商务网微信公众号(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轮胎商务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轮胎商务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