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棵“会流泪的树”(源于印第安语cau-uchu),属落叶乔木,高可达30米。最初生长于南美洲,现在亚洲是我最大的家园。我喜高温、高湿、肥沃酸性沙壤土,我根浅,特别不耐风、不耐寒。我的生长周期约为60年,我的树叶和种子有毒,误食之后会引起恶心、呕吐甚至昏迷、休克。我的身体受伤时会流泪,我流出来的泪水,经过人类加工后就可以成为橡胶。
在有人类管理的情况之下,我一般年施两次肥,主要在三四月和七八月。我的病虫害主要有白粉病、炭疽病、割面条溃疡病、根病、褐皮病、小蠹虫、介壳虫、六点始叶螨等等。
史前时期,我被当做财富的象征,目前地球上,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是我最集中的国度。1770年,我被英国化学家J.普里斯特利发现,被首用于橡皮擦,而后逐步应用于各个工业领域。
我曾对历史车轮的运行方向做了一个小小的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当时的日本军队内部,对于战争策略的选择有两大派,主张进攻苏联的北上派和主张进攻东南亚和南亚的南下派。最终,对于资源,特别是橡胶资源的渴望使得南下派压倒了北上派。为了实现南下的目标,日本必须打败当时控制着太平洋(601099,股吧)的美国海军,也才有了后来的“美国珍珠港偷袭事件”,试图短期内瘫痪美国的太平洋舰队。
中国于1904年引种我,主要种植于海南、云南,少部分种植于福建和广东、广西、台湾。中国是目前地球上最大的用胶国,但是自己的产量只占用量的20%左右。
中国橡胶期货上市之后,不包含当前低价的情况下,历史上共出现过6次低价点,这6次分别是2001年12月的6200、2003年6月的10000、2004年8月的11900、2006年9月的18000、2008年12月的8700以及2015年12月的9600。历史上也出现过相对应的6次高价,分别是2003年3月的15600、2004年1月的17600、2006年6月的29980、2008年6月的28490、2011年2月的43500以及2017年2月的22300。
下载APP 阅读本文更深度报道
截止2018年4月4日下午三点,中国上期所橡胶期货主力合约报收11340元,可谓再次到达历史的相对底部。特别是最近中国与美国的贸易战,使得以永安期货为主的空方阵营再次加码猛砸,也不排除后续仍会持续加码下砸,但不管怎么砸,相对的底部已经明显,也有很多小群体已经在跃跃欲试准备抱团进入多方阵营。
目前综合来看,多方的利多武器有泰国、马来西亚、印尼三国橡胶集团的保价措施、部分胶农的弃割(割胶辛苦不赚钱,还不如外出打工轻松还赚钱)、期现价差缩小、进口数量环比下降以及相对的历史底部随时可能变盘。空方的利空武器有中美贸易战导致的轮胎出口受影响、2011年橡胶高位时种植的新胶陆续进入产胶期、历史高库存、未来一两年供大于需等等。当然,空方最大的武器是,目前的多空对比中,空方明显占优且仓位集中,当然,这是随时可变的。
很多人以为,橡胶价格低迷,正是捡便宜货的时机,但是俗不知,在去年橡胶价格一公斤十几块钱时,就已经有很多人在叫苦连天了,而现在一公斤还不到十块。我们来看看央视过去的采访报道:
根据农业部的统计,我国天然橡胶的年产量只有80多万吨,而我们每年的消费量却高达400多万吨,也就是说,80%以上需要依赖进口。
录主今天从云南西双版纳一位李姓胶园主人的口中得知,他们3月初已经开始割胶,大概可以割到11月底。一个人每天大概可以割500棵胶树,凌晨三四点开始割胶,早上11点开始收胶,每棵胶树月割15刀,而500棵橡胶树日产150公斤胶水,一公斤胶水卖给收购站3元,胶工的收益分成就是拿60%的卖价,而在行情好的时候,也就是去年一公斤胶水6—7元的时候,胶工只拿30%的售价。扣除雨天等非割胶日,一个胶工每个月的收入也就2000多到3000元左右。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割胶了,都喜欢外出打工,不但收入不减,还过得惬意些,而老年人超过60岁的话,一般也不割胶了,所以目前农村的割胶工相对比较稀缺。
在问到会不会弃割或者砍树的问题时,李姓胶园主人的回答是:不会。因为他们当地人都以种植橡胶为生,再怎么贱价也都会割去卖,只是累的时候就不爱去割了,贱价的时候会少施点肥或不施肥来控制成本,收割时不再雇请胶工而是自己动手,仅此而已。而且农村土地租金便宜,种植橡胶成本不高,少赚也是赚。而且,橡胶贱价时,就配合种点其他水果或农作物,如菠萝和玉米苞谷等等。
作为国家战略储备物资,橡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近几年天然橡胶的用量受到合成橡胶的影响,但仍然是最佳用料。战争一来,价格立马飞涨;主要产胶国来个洪灾,价格也是立马涨上天。虽然近一两年供大于需,虽然上期所规定只用新胶交割造成每年1月合约的橡胶价格总是升水那么多,但是,橡胶的漫漫上升路总会出现,只是不知何时?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轮胎商务网微信公众号(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轮胎商务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轮胎商务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