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中国的大型露天矿开采运输过程用到的巨型工程轮胎,全部都依靠进口,全世界也仅仅只有法国米其林、日本普利司通、美国固特异三巨头能够生产。但不管市场怎样变化,董事长朱晖都始终要求,公司每年都必须将产值的10%用于研发创新,以跟上国际主流矿山对工程轮胎的需求。
几年前,中国的大型露天矿开采运输过程用到的巨型工程轮胎,全部都依靠进口,全世界也仅仅只有法国米其林、日本普利司通、美国固特异三巨头能够生产。中国的矿产开采业经常因为轮胎出问题而导致矿山车辆停运影响开采工期的事情。这一切被一个叫朱晖的福建人看在眼里,他在心里暗暗发力:我就不相信,中国不能自己生产巨型工程轮胎?!
苦其心志
福建省海安橡胶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晖,出生于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海安村的一个贫寒家庭,16岁时他被迫放弃学业,开始做苦力活,一直到1984年春节,他萌生了创业的念头,当即便带领乡亲们一起去广西百色岩滩水电站工地从事补胎工作,从此和轮胎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补胎行业掘得 “第一桶金”后,朱晖并没有满足现状,他的补胎生意迅速扩大到广东深圳、珠海、山西平朔、德兴、贵州翁福、辽宁本溪和湖北三峡等地,并陆续在这些工地建设了轮胎翻新厂,承接轮胎翻、修、管用定额消耗 “一条龙”服务。
“从哪里来,还得到哪里去。国人缺少什么,我就突破什么。”本着这样的想法,2005年12月,在巨型轮胎翻新领域摸爬滚打了10年的朱晖,决定回乡创办企业、向巨型轮胎生产制造领域进军。随即,福建省海安橡胶有限公司在仙游经济开发区枫亭园区成立,注册资金1亿元,占地475亩,被列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项目。
“6·18”助力“中国第一胎”问世
早在海安橡胶成立以前,凭着精湛的翻新技术,经朱晖团队翻新后的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的使用寿命可达到新胎的70%,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大中型矿山等工程建设项目降低大量的轮胎消耗成本。
行业经验有了,但公司所缺乏的、也是最关键的是人才。一直以来,朱晖坚信,产品关键在技术,技术的核心在于创新,创新的来源则是人才。海安橡胶创建之初,朱晖就开始四处招募人才,不到半年就召集技术人员近100人,并且出台了一系列人性化的福利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其中,现任海安橡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技术中心主任的高级工程师黄振华,就是在当时被朱晖发现并吸收进来的。在自主研发制造属于中国人的巨型轮胎背后,所有酸甜苦辣黄振华都体味过。
“研发巨型工程轮胎,周期长,成本大,国外技术又严格保密,一开始,我们在设备、配方、结构与工艺等各方面都是空白,除了借鉴原先翻新轮胎时的经验以外,我们毫无办法。”黄振华讲道。
为此,在第四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现名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简称“6·18”)上,公司与北京橡胶工业设计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等单位联姻,一起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生产巨型工程轮胎的成型机设备。在确定好工艺走什么路线、怎么衔接、设备与设计都能用的基础上,2008年6月30日,海安橡胶终于生产出了第一条巨型工程轮胎,也就是被誉为“中国第一胎”的37.00R57巨型工程子午胎。
创新攻坚与技改
“坦白来讲,在制作第一条轮胎时,我们的技术还不成熟,其寿命只能维持10几个小时,当时国外生产的轮胎正常寿命是4000个小时,我们的差距还很大!” 黄振华如实告诉我们。
“那个时候,从董事长到我们整个技术团队压力都很大。生产一条巨型轮胎成本要几十万,批量生产出来就是上亿的损失,而当时公司用修补、翻新轮胎的资金链来支持研发投入,基本上是处于亏本状态的。” 黄振华陷入了一段艰难的回忆,“一切还是得重头再来,迎难而上!搞技术的人,首先是要学会从发现问题到改进问题,所以我就常鼓励我们团队,不能墨守成规,同时要准备好几个方案,不管多麻烦,都要一个一个地去试验。”
为此,公司研发团队对方案进行了全面的改进,将第一条巨型工程轮胎一块块切割下来分析。“在关键攻坚时刻,整个技术团队连续坚持了四天两夜,大家都顶着压力上,坚持不懈地去施行新的研究方案,既紧张又兴奋。” 黄振华说。
值得一提的是,改进后的轮胎下线后,在缺乏相关检测设备的情况下,只能拿到矿山上去试验,看其寿命到底能维持多久,如此又加大了时间成本。顶着各种压力,终于在攻克物料传输、设备联动、胚胎传递、成型胚胎卸载等方面的问题后,经过两三个月的试验,海安生产的轮胎寿命达到了1000多个小时,实现了质的飞跃。2009年4月,海安橡胶轮胎生产技术获国家行业部委鉴定,成为国内唯一一家通过标准鉴定的生产厂家。
此后,海安先后购置了X-光机、转速试验机、生热试验机、耐切割试验机等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试验设备,不断将产品寿命从1000个小时延长到4000多个小时。2012年初,海安生产的巨型工程轮胎开始批量生产,至此,从修补巨胎、翻新巨胎到制造巨胎,攻克一道道前人难以逾越的技术难关,海安开创了中国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产业化的新纪元。黄振华笑言:“可以这么说,中国的矿业都应该感谢海安。”
龙头企业不变的坚持
经过多年的刻苦攻关,海安在轮胎结构、胶料配方和工艺制造等设计方面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形成了目前国内最大规格的57〃系列工程子午线轮胎产品成套生产技术,已成功开发全规格系列的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产品,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外观设计专利12项,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
凭借着自身实力,除了在“6·18”平台上实现与各科研机构牵手以外,海安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据介绍,公司在研发初期便得到了莆田市、仙游县发改委的关注,每年都会推荐人才到海安,同时还获得了各级部门积极争取的补助资金,持续投入到科研生产中。
如今,海安生产巨型轮胎的技术水平已达到3家国际轮胎巨头的90%,价格却仅是其70%—80%,加上公司常年都有300多名技术人员驻扎在各大矿山提供技术服务,“研发制造+技术服务”的新战略让其迅速打开了国内外市场,先后与国内各个大型矿业集团开展了“工程轮胎消耗费用定额承包一条龙服务”,并出口到澳大利亚、印尼、巴西、智利、印度、美国等10多个国家。
但不管市场怎样变化,董事长朱晖都始终要求,公司每年都必须将产值的10%用于研发创新,以跟上国际主流矿山对工程轮胎的需求。
对此,海安橡胶行政副总廖新明说道:“虽然我们这行竞争力相对较小,但风险很大,现在矿业发展不景气,还不够稳定,企业面临环境比较复杂,无论如何我们的核心技术都一定要过硬,要继续加大研发。”
在廖新明看来,目前,国内鼓励相关技术攻关多集中在船舶、高分子材料等方面,针对轮胎并不多,国内并没有相关技术支持与测试设备,更没有产品标准,这一切全靠海安背后所有工作人员的创新头脑与经验智慧,未来发展道路还很长很长。“我们希望国家也能够看到我们的努力。”廖新明最后真诚地说道。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轮胎商务网微信公众号(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轮胎商务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轮胎商务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