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轮胎行业无疑正处于一个不确定的时期,有尴尬,有迷惑,但一个目标却变得越来越清晰——去产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依靠投资扩产、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数量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轮胎生产国,但也造成轮胎行业目前产能相对过剩、低端产品同质化严重现状。
关于2016年轮胎“去产能”,这几件事你得知道!
轮胎产能结构性过剩严重
近几年中国轮胎行业的快速发展,除了得益于汽车需求量的快速增长和2008年来天然橡胶价格一路下滑带来轮胎行业整体利润率上升外,还得益于中国地方政府为吸引投资,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向轮胎企业提供的各类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
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统计,2013年,中国全钢轮胎累计产量1.07亿条,半钢胎3.69亿条。但中国化工装备协会橡胶机械专业委员会从设备口统计,2013年底,我国全钢胎生产能力达到1.5亿条以上,半钢胎生产能力达到4.5亿条以上;至2014年底,我国全钢胎生产能力将达到1.65亿条以上,半钢胎生产能力将达6亿条以上。也就是说中国目前每天可以制造的汽车轮胎近250万条。从2014年设备招投标情况看,新上项目和产能依然火热。
中国轮胎商务网(www.tirechina.net)据轮胎工业协会数据统计,米其林、普利司通等企业在中国建有20多家工厂,主攻中国轮胎中高端市场,而尽管工厂数量较少,世界轮胎巨头仍占据了中国乘用胎市场70%左右的市场份额,载重胎30%左右的市场份额。中国稍具规模的轮胎企业达到500多家,在世界轮胎巨头设法满足国内高端市场需求的同时,中国轮胎企业子午胎出口比例达到45%左右,主攻中低端市场。国内轮胎企业为能在中低端饱和的竞争市场中生存而拼尽全力扩大出口,结果是遭受越来越频繁的贸易保护壁垒。
在经济新常态下,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轮胎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产能利用率低下,恶性竞争加剧,轮胎价格持续下行,企业财务成本较高,轮胎企业效益大幅下降。减产停产企业持续增多,企业风险在加速集聚,整个行业面临着一场“产能过剩危机”。产能过剩问题对于轮胎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持续的阻力,去产能和供给侧改革成为轮胎行业宏观政策引导的主基调。
抓住去产能“牛鼻子” 向“僵尸企业”宣战
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去产能”列为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之首。近期陆续举行的地方两会上,多个地方将清理“僵尸企业”,视作去产能的“牛鼻子”。而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是“僵尸企业”实现“安乐死”的关键。
轮胎“僵尸企业”,是指那些不赚钱、高负债、吃补贴、靠吸食社会资源度日的企业。“僵尸企业”之所以“僵而不死”,与地方或明或暗的支持有很大关系。必须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牛鼻子”,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乃至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清理“僵尸企业”,知易行难,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清理“僵尸企业”会给就业带来多大的影响,下岗职工如何安置,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表示,这两年,过剩产能的化解工作在持续推进,按照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5年之内钢铁产能要去掉1-1.5亿吨。现在大量的退养一批、辞退一批、分流一批、协议保留一批,我们正在从钢铁、煤炭两个产业入手,来化解过剩产能。5年之内,钢铁产能要去掉1-1.5亿吨,3到5年内,煤炭产能要退出5亿吨,还要减量重组5亿吨。中央也已经拿出一大笔资金作为奖补资金,重点帮助国有企业安置这些困难职工。徐绍史表示,有中央政府的指导,有各地政府的精心安排,化解过剩产能绝对不会出现第二次下岗潮。
市场人士表示,除了政府支持,清理“僵尸企业”还可以借用市场的力量。民营企业可通过投资参股对“僵尸企业”进行改造,也可承包租赁或委托经营“僵尸企业”,实现民资、国资的双赢。
我国轮胎行业洗牌 “去产能”必须再加码
日前,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认为,坚持用法治和市场化手段,化解钢铁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对推动行业结构优化、脱困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在济南举行的山东“两会”上,山东省长郭树清格外强调,“下决心推动钢铁、煤炭、水泥、有色、船舶、轮胎、地炼等行业去产能,依法限产停产治理大气污染物排放不达标企业。”
郭树清表示,山东省经济面临着结构不合理、不协调、不可持续等诸多深层问题。要下决心推动钢铁、煤炭、水泥、有色、船舶、轮胎、地炼等行业去产能,实施化工产业搬迁改造和结构调整攻坚战。对丧失自我修复能力的企业,应该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实现市场出清。同时,要求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业界人士认为,山东还密集分布着其他大大小小的轮胎企业,其轮胎生产量占据着中国轮胎行业的半壁江山,此举将对山东轮胎乃至中国轮胎行业产生重要影响。数据显示,在2015年世界轮胎75强排行榜中,仅山东就有17家,在2015年前7个月的轮胎产量中,山东省占据了50%的份额。
三大橡胶生产国限制出口能倒逼轮胎去产能吗?
从3月1日起,占全球橡胶总产量70%左右的国际三方橡胶理事会成员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开始限制天然橡胶的出口量。3月1日当天橡胶价格上涨400元/吨。顺丁橡胶3月1日出厂价上调后,经销商价格也紧随其后出现上涨。业界人士认为,上述利好因素,将会刺激天然橡胶价格逐步上升。天然橡胶是大宗商品反弹的急先锋,中国是全球天然橡胶最大的需求国,一年消费量大概在400多万吨,产量大概70-80万吨,对外依存度超80%。在供给侧改革的新思路中,橡胶产业链的供给侧在国外。天然橡胶的涨价将倒逼国内轮胎的去产能进程。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汽车市场全年累计产销超过2400万辆,其中乘用车产销首次突破2000万辆。特别是2015年12月,全国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15.93%和15.39%。受汽车购置税减免影响,低排量汽车销量也在回升。截至1月15日,国内全钢胎企业开工率为55.84%,较上周上升3.88%;半钢胎企业开工率为63.74%,较上周上升7.20%。市场人士认为,在价格接近底部时,市场定价的话语权几乎已经完全移到了下游,甚至是完全的终端消费,下游轮胎开工率的上涨是天然胶价格上涨的一大利好。
中国轮胎商务网(www.tirechina.net)据有关业界专家分析,作为轮胎主要原料的橡胶涨价以及下游汽车销量的回升将成为轮胎涨价的利好因素。从轮胎行业情况看,第一季度各大品牌的促销会议传来的市场信息表明,轮胎企业已经将去年的库存基本消化,代理商进货时也变得更加理性和谨慎。一些大的轮胎公司开始走高端路线,不再单一追求产能,而小工厂倒闭的越来越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轮胎供给端,轮胎行业在去产能的供给侧改革上初见成效,市场存在涨价预期。
行业洗牌加剧 市场集中度提高
业界专家认为,目前中国轮胎企业众多,行业集中度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分会2013年统计数据看,子午胎收入前三甲企业占协会48家企业子午胎总收入的27.64%。2013年度全球轮胎75强排行榜中,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三巨头销售收入占前75强的39.36%。美国轮胎市场分析报告中指出,固特异、米其林、普利司通3家企业占美国轮胎市场份额的60%以上。
市场人士认为,从发达国家轮胎行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当市场竞争加剧,部分无法适应竞争的企业被淘汰或被并购,行业集中度会逐步上升,最终形成几家实力强大的大型轮胎企业。从近两年国家出台的轮胎产业政策上已经可以看到这种导向,双钱集团、赛轮股份、双星股份等企业已开始了并购工作,国内轮胎行业整合洗牌将成为必然。
2016年,我国轮胎行业处于去产能的发力期,将逐渐均衡“僵尸企业”、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及国家主管部门等利益对垒,在“壮士断腕”的决心下,在国家对于僵尸企业产能出清的保障下,在市场化对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下,在国际产能合作和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下,轮胎行业去产能有望打出阶段性的歼灭战,僵尸企业加速出清。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发力,在财政税收、环保、企业运营等方面进行“组合拳”,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轮胎行业才能实现压减产能的新突破,同时在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的有效实施下,行业洗牌加剧,市场集中度提高,将实现轮胎行业景气度回升。
本文系中国轮胎商务网(www.tirechina.net)原创作品,若需转载务必以超链接的形式注明出处,转载时严禁任何有悖原文的文字修改;本网有权对所有侵权行为进行责任追究。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轮胎商务网微信公众号(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轮胎商务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轮胎商务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