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际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2015年毕竟是个不平凡之年,说俗点干脆就可称之为大年。这一年不仅有采埃孚(ZF)与天合(TRW)、麦格纳与 格特拉克、博格华纳与雷米这种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并购案例,同时也有一些收购金额或标的相对较小的案例。临近年末,更有陶氏化学与杜邦这两个共同涉及汽 车零部件业务的化学巨头之间的兼并交易,可算是把零部件企业间的兼并收购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不管怎样,与之前的几年相比,2015年国际企业间的兼并与收购都算是达到了一个高峰。相对于2014年全球汽车零部件兼并收购总交易额140亿美元而 言,采埃孚收购天合一项就已经创下135亿美元的新纪录,几乎赶上了2014年整体市场兼并与收购的总额。正如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所预 测,2015年全球汽车零部件兼并收购交易额或创下480亿美元新高,几乎是2014年同期的3倍以上。
两大因素驱动兼并收购加快
实际上,对于国际企业而言,彼此之间的兼并与收购就像是家常便饭,时有发生。所谓兼并,不过是一家独立的公司对另一家独立公司的吸收合并,当然通常都会有 一家相对占优势的公司来主导。文章开头之所以在几大零部件并购案中都用“与”字联接兼并或收购与被收购公司的名称,也正是因为双方之间本身就不一定非要有 孰优孰劣、谁亏谁赚的理念。这种兼并或收购的结果通常是互相满意,即收购方获得了自己满意的资产与技术,被收购方则剥离了与自己核心业务或主流发展方向不 相吻合的资产,即所谓的双赢。
那么,推动2015年零部件企业间兼并与收购此起彼伏的最大原因,除了获得或剥离相应的资产以保持最优的生产规模与经济效益之外,更为简单的技术因素是什 么呢?普华永道给出的分析是:一方面是自动驾驶对软件发展产生推动,一方面是燃油经济性压力对硬件升级带来催促效果。
从全球各主要汽车市场的产品特征和发展趋向也能发现,世界第一大新车市场的中国虽然整体增速已经趋缓,但SUV占比越来越大;第二大市场的美国也仍然在由 皮卡和SUV领涨;另一主要市场欧洲也在缓慢实现复苏。同时,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汽车的发展在以上各大市场以及日本、韩国等其他市场上呈方兴未艾之势,智能 驾驶因素和燃油经济性现实两方面的驱动,才是使资产方面的兼并与收购更为频繁的主要成因。
加强主营业务是王道
从2015年已经发生的各个兼并与收购案例不难发现,合并与收购与自身主营业务和未来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优良资产,是最为主要的动因。就拿采埃孚与天合的合 并案为例,天合集团的优势是拥有较大规模的转向系统业务,2013年该领域营业收入占其整体营收的15.5%。对于采埃孚而言,不断增长的电动助力转向系 统是集团重点发展方向,而这恰恰是自动驾驶、节能环保乃至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
麦格纳与格特拉克之间的收购也如出一辙。麦格纳首席执行官Don Walker表示,根据麦格纳当前的产品组合,要将拓展汽车动力传动系统业务放在战略首位,格特拉格完全符合公司的战略要求。作为全球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 DCT技术的市场领先者,格特拉克不仅能给麦格纳带来最为先进的DCT技术,同时在传统手动变速器和同步器技术上也能为麦格纳带来更为完整的动力系统产品 组合。
在其他的一些兼并与收购案例中,吸收与自身主营业务相近或相一致的特征更为突出。如零部件巨头博世对美国电池公司Seeo的收购,正是因为博世近几年向电 动汽车方向发展的驱动,而Seeo目前正在研究下一代电动车锂电池技术,未来有望将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提升一倍。另外,本身作为滤清器巨头的曼胡默尔收购同 样专攻售后市场各种过滤业务的阿菲尼亚,以拓展相关市场业务;汽车安全产品制造商奥托立夫完成收购美国MACOM旗下汽车业务,以加强在主动安全领域的研 发能力并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德尔福对海尔曼太通的收购,则囊括了后者的尼龙扎带、塑料固定配件、缠绕管、热缩帽套等所有电缆线束配件业务,为进一步 巩固其在车联网领域的实力和在汽车电气系统市场的地位打下基础。
在汽车电子领域,恩智浦与飞思卡尔两大汽车芯片巨头的合并,则意味着全球新的汽车半导体解决方案和微处理器MCU领域新巨头的诞生,预计合并后新公司在第一个完整财年将削减成本2亿美元,未来每年可达成5亿美元的协同效应。这也许才是合并或收购后的最大效应。
有买有卖才是生意
为了实现公司业绩的大幅增长,并购扩张往往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收购与被收购方从资金进出上看确实有一方可能是主动方,另一方可能是被动方。但从整个业务的买卖与实现而言,双方皆只能是主动的,否则促成不了并购业务的最终达成。
正是因为有了自己想要或不想要的资产,才有了相关并购业务的达成,而对于一家世界级的大零部件供应商而言,这种收购与被收购的业务往往并不是单向的。就在 麦格纳集团收购格特拉克的同时,麦格纳却把自己的汽车内饰业务卖给了西班牙安通林集团。在这项交易中,包含了麦格纳除汽车座椅业务外的其他汽车内饰单元, 其中包括其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相关业务,该部分业务2014年销售额大约为24亿美元。这项收购之后,安通林集团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内饰供应 商,而麦格纳则可以腾出资源专心发展汽车电子、汽车动力总成及动力电池等主力业务。
即使在全球最大汽车零部件合并案采埃孚与天合的案例中,也存在着有进有出的实际情况。在此之前,采埃孚与博世签订协议,将所持采埃孚转向机公司的50%股 权全部售予博世,为收购天合铺平道路。1999年,采埃孚同博世等比投资组建了采埃孚转向系统公司,在8个国家设有工厂,全球员工总数达1.3万多人。采 埃孚向博世转让股权的举动,一方面是收购天合前在相关资产上的厘清,同时也是应对反垄断法的必要措施。
做大做好业绩也是考量
普华永道的分析透露,自从2009年以来12家最有收购意愿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10家利润率增长速率超过了未展开收购的其他零部件供应商。
从一些已经完成的并购案例来看,除了少数巨无霸之间的兼并与合并之外,收购那些年销售收入在10亿美元左右甚至更小、拥有在特定领域技术专长和成熟市场的 国际零部件企业,是当前零部件并购案中最受青睐的,如著名汽车座椅供应商李尔对鹰革沃特华的收购,曼胡默尔对阿菲尼亚的收购,收购标的皆为年销售额在10 亿美元左右的优质企业。大陆集团收购的伊莱比特旗下汽车事业部,其年营业收入只有1.7亿欧元,但收购之后大陆集团在自动驾驶领域软件业务的实力将大大增 强。
在2015年全球发生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兼并与收购之中,得益于收购业务的助力,库博标准的2015年第二季度财报中,出现了比上季度大幅度的净利润增长, 其净利润同比增幅达1.6倍,实现该公司三年多以来最好的季度业绩,其净利润增长主要来源于对华域-库博标准封装系统的收购。
著名汽车电子供应商英飞凌的2015财年第二季度财报也显示,得益于上季度对芯片制造商International Rectifier的收购,后者的业务为英飞凌的营收带来了较大增长,该季度英飞凌营业利润同比增幅达36%。
印度MSSL公司则在过去5年中进行了总值180亿卢比(约合2.83亿美元)的业务收购,并且在2014至2015财年中获得了总价值约42亿欧元的新 增订单。MSSL希望未来5年35%的收入通过收购来完成,该公司目前营收为55亿美元,计划通过收购使其营收在5年内达到现在的3倍。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轮胎商务网微信公众号(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轮胎商务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轮胎商务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