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日子有媒体报道,胎压监测相关法规即将出台,之后汽车厂商必须按照要求在汽车上安装轮胎气压监测系统。胎压监测系统能够方便驾驶者随时了解汽车轮胎状况,保证驾驶者的安全,同时保持合理的胎压还可以降低油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本期的用品新科技就为大家介绍下最近比较受关注的胎压监测系统。
胎压监测系统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出厂时自带的胎压监测和后装式的胎压监测系统,这两大类主要区别就是预装胎压监测系统能够更好地与车载系统兼容。胎压监测系统的主要实现形式上分“直接式胎压监测系统”和“间接式胎压监测系统”两种,直接式胎压监测是通过安装在每一个轮胎里的压力传感器来直接测量轮胎的气压,而间接式胎压监测则是通过汽车ABS系统的轮速传感器来比较轮胎之间的转速差别,以达到监测胎压的目的。
直接式胎压监测系统
直接式胎压监测系统主要是通过在轮胎内安装压力传感器来直接测量轮胎内的气压,目前德国大陆集团和米其林集团都在着力研发这种技术。
大陆集团的轮胎卫士是一个可直接测量轮胎压力的监控系统(TPMS),它可以测量、计算和显示轮胎内部的压力。在紧急情况下,驾驶员可以获得相应的预警信息。轮胎内的传感器进行直接测量,轮胎卫士直接安装在车轮上,由电池供电、安装在轮辋上和集成在气阀中的传感器测量轮胎压力并将带有编码信息的高频信号发射给接收器。接着,接收到的数据经过控制仪中的特殊软件处理后,显示在仪表板的显示屏上。
轮胎卫士软件分析从各个方向收集到的轮胎数据,因此可以提供多种与轮胎相关的信息,其中包括泄漏率的计算和轮胎压力的自动信息。其它的软件功能包括在临界值时的标准化警报、每个小时一次的轮胎温度调整、轮胎的自动定位、轮胎压力的识别、驾驶员支持以及备胎的控制。轮胎卫士可以识别汽车是在行驶还是静止不动,并根据每个状态调节控制频率。当汽车行驶时,每隔几秒钟就测量一次轮胎压力和温度,并通过高频信号传递数值。
米其林集团的胎压监测则首先在电动车方程式锦标赛的赛车和部分量产车以及卡车上,轮胎中会装备电脑芯片,用以监测轮胎实时状况。
米其林的RFID芯片安装轮胎之后,主要用以以追踪轮胎的生产、销售及使用记录。2013年,米其林还建立了轮胎RFID的全球标准,希望将轮胎结合RFID电子辨识的科技,推广到更多量产及赛事轮胎上。
具备射频识别功能的RFID芯片在赛车轮胎上的应用,则是通过植入到轮胎的侧壁,以便追踪搜集轮胎在测试与赛事中的温度、压力等相关数据,作为分析赛车表现与车辆调校的依据。这一技术已经可以用于方程式赛车的话,说明这种技术已经成型,相信如果将胎压监测功能单独分离出来或者在降低成本之后,这项技术也能够顺利的适用于量产轿车之上。
这些直接式胎压监测系统,在现实上直接显示的单位是巴(bar),具体的胎压标准也得看每个不同的车型和厂商的标准,同时现在的车联网上可以直接显示胎压,像安吉星、沃尔沃Sensus这种车联网更能在手机APP上直接查看胎压,保证轮胎的胎压正常。
图为安吉星所带的胎压监测和手机APP监测示意
间接式胎压监测系统
间接式胎压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当某轮胎的气压降低时,车辆的重量会使该轮的滚动半径将变小,导致其转速比其他车轮快。通过比较轮胎之间的转速差别,以达到监视胎压的目的。间接式轮胎报警系统实际上是依靠计算轮胎滚动半径来对气压进行监测。
图为奥迪车联网MMI系统所带的胎压监测示意
像大众CC 、奥迪Q7 、标致408 这些车型都采用的是间接式胎压监测系统,这种系统需要在胎压正常的时候设定好胎压标准,当出现胎压异常时,仪表盘上的胎压报警灯会亮起,由于不能直接显示具体的胎压状况,因此此时须人工对4轮都进行胎压监测。
两种胎压检测方式比较起来的话,直接式的要比间接式的更加直观,也能够直接观测到胎压的数值,确定缺气或者气压过高的轮胎,而间接式的胎压监测造价比较低,不过在使用时并不方便,如果胎压不正常,一般需要通过汽修店等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同时如果同轴的轮胎同时亏气,也会造成转速对比不变而警报不响的现象。
后装式胎压监测系统
现在市场上也有不少后装的胎压检测系统,比较常见的种类包括手持的胎压表,汽车打气筒上所带的胎压监测,轮胎胎压帽和后装的直接式胎压监测系统。
前三种的造价都很便宜,同时使用起来也很方便,但是缺点在于并不能在车内实时观测到轮胎状况,而后装的胎压监测系统则能够实时读出胎压数据,不过缺点是造价比较高。不过对于有需要的车主,安装一个胎压监测系统还是很有必要的。
相关阅读:轮胎胎压不准究竟有何危害?
欧盟的研究报告表明,超过64%的轿车以及超过75%的卡车在行驶中轮胎压力不足。其后果可能危及生命。轮胎压力太低会加长刹车距离,恶化汽车的操控。同时不正常的轮胎压力不仅会对行驶安全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会增加额外的费用以及环境负担。如果轿车轮胎压力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轮胎商务网微信公众号(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轮胎商务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轮胎商务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