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轮胎商务网
资讯 行业动态 正文

深昨日迈入300万辆机动车时代 密度全国居首

2014-09-17中国轮胎商务网

  车位缺口达200万个,3辆车抢一个车位

  16日,随着深圳第300万辆机动车上牌,标志着深圳机动车保有量迈入300万辆时代,至此,深圳机动车保有量排名全国第5,汽车保有量全国第3(前两名依次为北京、成都),车辆密度为每公里480辆,远超国际上270辆/公里警戒线,高居全国之首。

 

深昨日迈入300万辆机动车时代 密度全国居首

  现状:一年多了50万辆汽车

  16日上午9点30分许,在南山区车管所办证大厅,成为深圳第300万辆机动车车主的吴先生又惊讶又高兴:“我今天才知道深圳有这么多辆机动车,我也很幸运。”

  吴先生表示,虽然以后可能会越来越堵,但这也说明深圳经济飞速发展。从1997年来深圳工作的他,在此之前,他一直支持节能环保,乘坐公交车出行上班,后来改坐地铁,但由于地铁越来越拥挤,又改乘公交,如今是走路上下班。吴先生称,这是他来深17年第一次买车。

  交警部门介绍,2003年,机动车总量只有20万辆左右;2007年3月,机动车保有量突破100万辆;2010年4月,机动车突破150万辆;2012年2月27日,突破200万辆;2013年9月5日突破250万辆;2014年9月16日突破300万辆。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相同数量机动车增长所需时间越来越短,从特区成立几乎没有机动车增长到100万辆用了27年,从100万辆增长到150万辆用了3年,从150万辆增长到200万辆缩短至不到2年,从200万辆增长到250万辆缩短至1年半,从250万辆增长到300万辆更缩短至1年时间。

  问题:全市停车位缺口200万个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目前深圳道路总长仅为625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约357公里),远低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每公里道路的车辆密度高达480辆,居全国之首,远远超过国际上每公里270辆的警戒线。

  而停车供给严重不足,交警部门表示,目前全市停车位约99万多个,缺口达200万个。交警预计,今后无论是居家停车还是出行停车,将一位难求,呈现出三辆车“抢”一个车位的局面,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目前,深圳停车场设施远不能满足机动车的过快增长,停车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因停车位不足导致不少驾驶人将车辆停在小区周边、支路形成交通节点,加剧了主干道的交通拥堵。”交警部门表示,去抄牌,车主有意见,认为交警不人性化执法;不去抄,其他群众又有意见,认为违停影响了其他车辆通行,交警管理面临“两难”。

  “机动车保有量达到300万辆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不仅仅是数量的递增,同时也将成为交通管理的节点和关键点。”深圳交警局负责人称。

  “300万辆”带来的影响

  影响1阻碍城市发展速度

  交通拥堵是“城市病”中一项重大顽疾,据研究机构对《2011北京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评估显示,交通拥堵使北京市年损失1056亿元,相当于北京GDP的7.5%。而深圳也逐渐面临类似的情况,拥堵状况的恶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深圳的发展速度,阻碍了深圳市委市政府打造“深圳标准”,提升“深圳质量”的战略部署。

  目前,深圳高峰期处于明显的超饱和状态。以梅林关为例,一般早上7时30分左右开始出现排队情况,到10时左右早高峰结束,车辆缓行区间从彩田路北环立交到梅林关口位置,车流量明显超过道路设计通行能力,处于超饱和运行状态。而泥岗路、北环大道、滨河大道、滨海大道等主要道路,高峰与平峰区别已不明显,流量高峰持续时间进一步延长。监控数据显示以上道路除12时至14时流量较少外,全天流量均处于高位运行期。

  影响2环境污染不可忽视

  2013年深圳机动车PM2.5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分别占全市总排放量的31%和60%,机动车尾气已成为深圳大气环境的最大污染源。而深圳“十二五”中期评估报告显示,32项调控指标只有“空气污染物排放量降幅”低于中期目标,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机动车保有量大大超过预期。

  不仅车辆的增长带来排放的增加,高密度的出行和交通拥堵更加加剧了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如此恶性循环,未来城市面临的可能是巨大的环境污染成本。

  影响3交警部门工作量超标

  据了解,深圳现有交警2250人,按照民警人均管理道路里程和机动车数量计算,工作量是国内多数城市交警的一倍以上。交警一年365天不分节假日都要上路执勤,按照每天24小时分3班倒的勤务安排计算,每名交警管理12.5公里道路、6000辆机动车。警力少而道路长、车辆多,极易出现部分道路和车辆漏管失控的情况,管理难度不言而喻。

来源:羊城晚报打 印关 闭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轮胎商务网微信公众号(tire123)

友情提醒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轮胎商务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轮胎商务网”。
特别注意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为您服务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版权信息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2023 Tire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rechina.net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302号
服务热线:0754-88650298 在线服务QQ:1525237793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