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投资过热,出口成为了企业的惟一出路。目前,我国轿车胎有30%达不到欧盟第一阶段滚动阻力的最低要求,70%达不到其第二阶段的最低要求。除了自身问题,国内、国际贸易环境也是主因。
近日,巴西贸易保护局致函我国驻巴西使馆经商参赞处,称已经结束对进口自中国的汽车轮胎的反倾销复查,复审结果决定,将对我国产汽车轮胎征收1.08~2.17美元/公斤的反倾销税。
最近几年,我国轮胎一次又一次被反倾销调查并立案。中国轮胎惹了谁?
中国轮胎屡遭群攻
据了解,巴西对中国轮胎的反倾销调查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主要针对13寸和14寸的国产小客车轮胎。去年巴西提出反倾销调查时,我国曾提出抗诉要求。这次巴西发布公告,是对去年调查结果的裁定和公布。
这已经不是第一个国家对中国轮胎进行反倾销调查或正式征收倾销税。2009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建议,对中国输美乘用车与轻型卡车轮胎连续三年分别加征55%、45%和35%的从价特别关税。2009年9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决定对中国轮胎特保案实施限制关税,为期三年:第一年将对从中国进口的轮胎加征35%关税,第二年加征30%,第三年加征25%。
随后,阿根廷政府部门表示将参照此前巴西与美国的做法,对原产于中国的汽车轮胎进行反倾销调查。阿根廷官方发布的反倾销措施具体如下:对旅游用车轮胎征收23%的反倾销税,对农林用车轮胎征收10%的反倾销税,对公共汽车和卡车用轮胎征收17%的反倾销税;另对特定型号的子午线轮胎暂缓征税6个月。上述措施于2011年6月22日起生效,有效期2年。
2012年6月22日,哥伦比亚贸易、工业及旅游部公告称,对进口自中国的子午线卡车及公共汽车轮胎展开反倾销调查。
欧盟的轮胎“标签法”开始实施,对进口轮胎的各项性能进行更严格的要求。目前,我国轿车胎有30%达不到欧盟第一阶段滚动阻力的最低要求,70%达不到其第二阶段的最低要求。
中国轮胎频频遭受反倾销调查,常常遭遇技术壁垒,动了谁的奶酪。
行业须加强自律
中国的轮胎产业在汽车工业高速发展带动下,从2002年起连续10年位居世界首位,产量已经占世界总量的1/3,而且还在以远高于汽车增幅的速度快速增长。但由于产业投资过热,导致了库存急剧上升,于是出口成为企业的惟一出路。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轮胎出口量占国内总产量的42%左右。风神轮胎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大量的出口显示的是中国轮胎产能过剩。
截止到2012年年底,中国有大大小小国内轮胎企业超过500家,仅山东省就有轮胎企业逾300家,而且在逐年增加,且大多为小企业,行业集中度偏低,出口商品以机动小客车用和自行车用的充气橡胶轮胎为主。虽然风神轮胎、玲珑轮胎、中策橡胶等企业在品牌推广和自主研发上投入很大精力,但无法改变行业整体偏弱的现状。
风神轮胎相关人士表示,国内大部分本土轮胎厂家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技术研发投入资金少,研发能力相对较弱,产品档次难以提升,在生产技术和工艺方面与国际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核心竞争力明显不足,而且耗能高、产出低,从而制约未来我国轮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出口的轮胎长期被国际市场定位为低端产品,时常遭受贸易保护壁垒,出口价格也被人为降低了20%~30%,还不如印度、泰国等国家的品牌效应。
正因为此,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组织开展《轮胎行业准入条件》(以下简称《准入条件》)的研究制定工作。据悉,《准入条件》将新增对绿色轮胎、轮胎产品质量的具体标准要求,增加轮胎生产企业能源、资源消耗的具体要求,以及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和恶臭污染物等排放限值要求;提出了轮胎企业必须执行“三包”政策,以及对缺陷产品进行召回等内容。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可以享受到国家政策以及银行等的支持,以此达到淘汰落后产能、抑制产能过剩以及改变市场监管缺失的目的。
反倾销要有国家意志
“中国轮胎频繁遭受反倾销调查,一方面有中国企业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不能把责任都推给企业。”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告诉记者。
崔东树认为,在中国,由于限制较少,一些跨国轮胎企业例如米其林、普利司通等巨头纷纷在华扩大产能。有数据显示,外资企业在我国乘用车轮胎中占有70%的市场份额,在高端卡车、客车轮胎市场中也同样占据着较大份额。由于在品牌、技术等方面处在劣势,自主品牌轮胎只得进入国际市常
“反倾销调查在目前国际贸易中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只是我们需要分析这种调查是否合理。中国轮胎出口到巴西,每公斤也就是3~4美元,一下征收这么重的税,肯定对自主品牌是个打击。巴西最近对中国的整车也有很多限制政策。”崔东树告诉记者。
崔东树认为,由于很多国家频繁发起对中国轮胎的反倾销调查,很多时候理由并不充分,不但伤害了中国轮胎企业,对当地市场也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应该学习中国对欧洲光伏产业倾销事件中的做法,通过国家意志向这些国家施压,否则越来越多的国家会效仿。政府也应该对企业做更有针对性和有效的指导。”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轮胎商务网微信公众号(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轮胎商务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轮胎商务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