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耐力亚太区总裁Gregorio Borgo
盖世汽车网:倍耐力计划在未来两年对兖州工厂追加投资2亿美元,以进一步扩充产能,目前这一计划实施情况如何?除扩充产能外,针对中国市场,倍耐力还有哪些战略投资计划?
Gregorio Borgo:自2005年兖州工厂成立以来至今,倍耐力已累计投资高达4亿美元,在未来两年倍还将对该厂追加投资2亿美元,主要用于大幅提高轿车轮胎生产能力。预计到2014年底轿车轮胎的年产量将从2011年的410万条提高至2014年的1000万条。在工业用车轮胎领域,倍耐力也计划在今年将子午胎的年产量从70万条增加至85万条,输送到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卡车轮胎市场。
盖世汽车网:除此以外,倍耐力还将继续投资于轮胎配套产品的生产工厂。如,在兖州已建立合资工厂,生产用于子午线轮胎的钢丝帘线,该厂年产量约为1.6万吨。除此之外,倍耐力还投资兴建了大型的密炼中心,兖州工厂生产所需的橡胶原料都会在这里进行密炼。新一轮投资后,山东兖州工厂将成为倍耐力全球最大的工厂。
Gregorio Borgo: 在未来倍耐力在中国市场将继续专注于高端市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高端工厂。正如我之前所谈到未来将对工厂的继续投资,无疑是高端工厂策略的一部分。
2. 高端产品。今年四月倍耐力在上海发布了Cinturato P1新产品,它将与Cinturato P7、 P Zero家族和Scorpion 系列产品一道,成为倍耐力在中国市场销售的高端产品。同时,倍耐力与F1的合作也正印证了我们专注在高端产品的研发。
3. 高端原配。倍耐力长久合作的的整车厂商基本都是高端轿车或超跑,如法拉利、玛莎拉蒂、奔驰、宝马。因此在中国市场,我们也成为了奥迪、宝马、奔驰和标致的原配轮胎厂商。
4. 高端服务。2014年年底前,倍耐力将计划新增2000余家零售店,届时零售店的数量将由2011年的不足1000家扩增至超过3000余家。通过这些零售店,倍耐力将提供优质、高端的服务给我们的消费者。
5. 人员本土化。在未来将加大对公司员工培训的投入,以便我们更好地在中国市场实施高端市场策略。
盖世汽车网:据悉,对兖州工厂的新一轮投资,将主要用于提高轿车轮胎生产能力,对于当前国内的轿车轮胎市场,您是如何看待?对于继续发力于这一市场的倍耐力而言,我们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Gregorio Borgo:我本人非常看好国内轿车轮胎市场在未来的发展,特别是高端轮胎市场。从全球高端轮胎市场发展来看,亚太区尤其是中国市场是发展势头最强劲、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据预测,2011年-2015年期间,亚太地区高端汽车市场平均年增长约为19.1%,全球年增长约为4.7%;而该地区高端汽车轮胎市场平均年增长约为16.9%,全球年增长则约为9.6%。 2011年,倍耐力在整个市场中的份额为1%,但在高端市场的份额为8.6%;2012年,倍耐力在整个市场中所占的份额预计为1.4%,在高端市场中的份额为12.1%。
倍耐力的优势在于:相对而言,倍耐力的生产规模要比其他大的轮胎厂商小,因此能够更加灵活、更加快速地调整生产计划,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另外,倍耐力一直高度专注于高端产品的研发和销售,中国当下高速增长的高端汽车与高端轮胎市场正是契合了公司的发展策略,为倍耐力提供了快速稳定发展的极佳机会。同时,加大本土研发和生产能力。山东兖州工厂是倍耐力在亚太区唯一的一家生产工厂和研发中心,我们能够凭借强有力的研发力量研制出更多适合中国市场的高端轮胎产品。
盖世汽车网:2011年,倍耐力亚太市场收入达3.53亿欧元,与2010年相比,同比增长23%,其中替换胎业务的表现情况如何?
Gregorio Borgo:与原厂配胎业务一样,倍耐力替换胎业务在过去的一年也是增长快速。原厂配套轮胎与替换胎的比率为70%比30%。
?业内预测伴随着2008年及2009年销售的大批量新车在今年进入轮胎集中替换期,今年中国的替换胎市场将有一个大幅提升。所以我们对这块业务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盖世汽车网:倍耐力计划到2014年,其在华零售店从2011年的不足1000家扩增至超过3000余家,为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倍耐力将采取怎样的策略计划?超过3000余家的在华零售店对倍耐力来说,具有怎样的战略意义?
Gregorio Borgo:在筹建新增零售店时,我们要考虑几点:1.区域角度。未来大约40%的倍耐力门店会开在一线城市,30%在二线城市,另外的30%在三线城市。2.零售店的级别。我们会根据零售店的选址、供应商和经销商的资质等条件,将高端零售店分为Power Store、金牌和银牌,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提供更好的服务给到我们的消费者。
对于倍耐力而言,新零售店的开设将帮助倍耐力销售渠道渗入到中国主要城市,形成全面的销售网络。另一方面,从品牌建设的角度来看,遍布全国各地的零售店将提升倍耐力在中国市场的品牌认知度,巩固高端轮胎品牌的形象;同时此举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倍耐力在替换胎市场的业绩。
盖世汽车网:2012年4月11日,倍耐力推出的适用于大中型轿车的Cinturato P1高端系列轮胎,正式向亚太市场发布该款轮胎,目前这一产品是否有引入中国,市场销量情况如何?针对中国市场,今年还有哪些新产品将在近期推出?
Gregorio Borgo:今年年初,倍耐力Cinturato P1就已在中国市场上市,这是一款为满足亚太地区中高端轿车市场消费者的需求而引进生产的轮胎。
销售方面,从初步市场表现来看,Cinturato P1的市场需求十分强劲。截至2012年底,我们将生产39款规格的该款轮胎,尺寸范围为15寸到19寸。
倍耐力着重将赛事用胎的研发理念逐步引入到民用市场。我们去年在米兰发布了第一款源自于F1比赛银色硬胎的民用胎;今年6月份,倍耐力将在西班牙瓦伦西亚发布Cinturato P7蓝胎。在未来我们会将更多高端轮胎逐步引进到中国市场来,不断扩展倍耐力的产品组合,强化我们高端产品的市场定位。
盖世汽车网:在卡车市场,倍耐力计划今年将其子午胎产能从年产量70万条增加至85万条,增加的产量将在哪些工厂实现生产?针对卡车业务,倍耐力在不同市场上的表现情况是怎样的?
Gregorio Borgo:倍耐力现在中国市场上出售的卡客车子午线轮胎产品包括有内胎产品和无内胎产品,其制造和生产均在山东兖州工厂。根据不同的市场情况,倍耐力会提供丰富的产品选择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逐步加大在发展中国家这块市场的投入,并始终把眼光放在高性能轮胎上。
盖世汽车网:倍耐力公司力求在2015年成为全球高端轮胎市场的领导者,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消费者群体中建立品牌忠实度是关键,目前公司实施的品牌营销策略有哪些,实施情况如何?
Gregorio Borgo:倍耐力品牌传承悠久,又融合了精准而创新的传播策略,在国际范围内享有高度差异化的独特风格、知名度与美誉。在品牌高端定位的策略下,倍耐力围绕赛车、足球、时尚、年历等品牌核心元素,通过独树一帜的创新品牌传播活动,持续不断地将这个源自意大利、充满激情动感的轮胎品牌展现给消费者。
赛车运动一直以来都是倍耐力进行创新工作的试验室和平台。时隔19年,倍耐力成为2011-2013年F1大奖赛官方轮胎供应商。借此机会,倍耐力展开了一系列与F1相关的推广活动,如去年的“Let"s Dance”新闻发布会和“购倍耐力轮胎 赢F1新加坡激情之旅”答谢终端用户的活动。今年在F1上海站期间,倍耐力面向亚太发布了与F1湿地胎名称相一致的Cinturato P1轮胎,受到媒体的广泛好评。借助F1赛事在亚太地区日渐增长的影响力和逐步扩大的覆盖区域,倍耐力品牌在过去的一年中在中国及亚太地区快速崛起。
对足球运动的高度关注,使得倍耐力成为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的主赞助商,且该赞助关系已持续了十几年之久。2009年与2011年,倍耐力积极参与了在北京鸟巢举办的意大利超级杯比赛,携同国际米兰俱乐部为中国球迷奉献了一场足球的饕餮盛宴。
来自时尚之都米兰的倍耐力,在品牌推广方面自然少不了时尚元素。2011年倍耐力时尚专卖店在米兰正式开业,与众多时尚大牌相毗邻。以P ZERO为名的时尚产品融合了倍耐力出众的工业设计与独特的橡胶材质,打造了其在时尚界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
此外,"挂历"也是倍耐力的时尚标志之一。四十年来,倍耐力的挂历一直是代表着女性魅力的崭新概念。历届倍耐力挂历的设计者和摄影师总能在作品中展现出另类的美感,时尚和魅力。当传统挂历挂在墙上时,倍耐力的挂历已经被收藏到博物馆,年复一年,倍耐力仍在不断创新。
盖世汽车网:据悉,您加入倍耐力已有20余年,并拥有15年的亚太市场开发经验,您如何看待过去这么多年倍耐力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Gregorio Borgo:中国是亚太区保持最快增长速度的经济体,其年均GDP在2010年至2015年将保持了8.4%的增长,并且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中国市场如此得天独厚的环境与条件给与了倍耐力快速发展的大好机会,并且我们近几年来在中国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很满意倍耐力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期待倍耐力未来做出更好的成绩。展望未来,倍耐力力争在2015成为全球高端市场的领导者,在中国,倍耐力也将沿着公司既定的高端路线发展;同时,我们还将注重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加强渠道建设和强化倍耐力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轮胎商务网微信公众号(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轮胎商务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轮胎商务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