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轮胎商务网
资讯 行业动态 正文

产业政策无法落实 中国轮胎业转型梦碎

2011-11-04中国轮胎商务网

  产业政策无法落实

  今年以来,天然橡胶价格呈阴跌走势,轮胎企业的效益却越来越差。业内人士解释,这是因为轮胎的价格同时也在下跌,只要有一家降价,其他企业必须得跟着降价。原料涨的时候,谁先涨价谁先死;原料跌的时候,谁后降价谁倒霉。

  形成鲜明对比的情况是,跨国公司的轮胎产品在海外市场轮番提价,同时加速扩充在中国的轮胎产能,抢占中国市场。据预测,继晋级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之后,中国有望在2014年成为全球最大的轮胎市场。

  业内分析指出,自去年《轮胎产业政策》实施以来,中国轮胎产业依旧在原先的轨道上行驶,产品质量、品牌、技术、工艺、市场结构、企业规模等几乎全面落后于跨国公司,转型升级似乎停留于口号上。

  无奈的价格跟跌

  行业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国内天然橡胶价格呈高位震荡下跌的走势。一季度天然橡胶均价为3.7万元/吨;二季度均价为3.5-3.6万元/吨;三季度价格变化较大,前两个月均价为3.4万元/吨,但是9月份以来迅速下跌,目前已跌至2.8万元/吨。

  国内轮胎企业的效益并没有因此转好。据Wind数据统计,申万行业分类中的7家轮胎公司在剔除缺乏历史数据的赛轮股份后,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合计营业收入均环比增长,但是合计营业利润和合计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没有同步变化,增收不增利或者增收减利的情况较为普遍。

  在解释业绩下滑时,很多公司将原料价格高位运行作为一条重要理由。结合同期的天然橡胶价格阴跌的走势看,这一解释并不能说得通,至少不够详尽。因为原料价格上涨之时,如果轮胎价格也跟着涨,企业的效益未必会变差;原料价格下跌之时,如果轮胎价格未变,企业效益应当会变好。

  业内人士说,由于汽车销量增速放缓,下游需求不旺,轮胎价格也挺不住,只能跟跌。轮胎降价是为了促销,只要一家公司的产品价格下降,其他公司的产品价格必须同时调整,否则意味着市场份额的丢失。

  据了解,6月初,国内轮胎生产厂家曾开过一次会,一致约定坚持不降价。理由是前期原材料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全行业都在亏损,原材料降价后产品价格稳定正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前期的亏损。

  不过,这一不成文的约定并未得到有效执行。杭州中策橡胶率先降价,随后很多轮胎厂家陆续跟进。这波降价通过“返利”变相体现。轮胎厂商向经销商“返利”的幅度最小为5%-6%、最大的为15%。9月份,天然橡胶价格暴跌,业内人士称,新一轮产品价格下调已经展开。

  除了产品价格随原料下跌导致轮胎企业效益难以转好外,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有关人士还表示,一些轮胎企业年初看好天然橡胶价格走势,囤积了大量天然橡胶,而现在天然橡胶价格下跌,存货跌价带来的资产减值损失使得轮胎企业面临更大的困难。

  夹缝中艰难生存

  在国内轮胎企业看来,转嫁成本能力较弱,是行业面临的重大难题,而关键的原因则在于需求不旺,如果需求像2009年的时候那样好,企业完全可以守住不降价的约定。然而,真实情况远不止这些。

  所谓需求不旺,在外资品牌眼中是另一种情景。固铂轮胎全球副总裁、亚太区总经理曹克昌今年曾公开表示,2014年中国或将取代美国、登上全球最大轿车胎消费国之位。各大跨国轮胎企业对此已经达成共识。

  资料显示,外资轮胎公司近年来在华快速扩张,外资品牌已占据中国轮胎市场主导地位,本土国有重点轮胎企业50%被外资并购,国内子午胎市场80%以上份额被外资轮胎厂商占据。

  外资轮胎企业在中国扩充产能的动作仍在继续。据了解,意大利倍耐力公司和兖州陆通轮胎有限公司成立的合资工厂未来三年将投资3亿欧元,达产后年产能为1000万套轿车轮胎、10万吨钢丝帘线等,预计年销售收入将达100亿元。固铂轮胎从2012年起将全面对中国市场开放,其中轿车胎将尽可能用于满足中国市场需求。此外,德国大陆集团、日本普利司通均计划在中国扩充轮胎产能。

  实际上,受全球各大品牌轮胎加码投资影响,全球轮胎产能正在迅猛扩张。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球轮胎业累计投资97亿美元,刷新历史纪录。全球轮胎行业最少新建16个轮胎厂(不含中国),增长37万条/天的产能,其中32.5万条/天为乘用及SUV车轮胎。投资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约占总量的2/3,其中在中国的投资达35亿美元以上。

  中国轮胎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在海外市场碰到的情况也不妙。一家上市公司的负责人抱怨,中国轮胎行业成为国际贸易中遭受反倾销频率最高、次数最多的行业之一。轮胎出口基本不赚钱,但还频频遭遇反倾销,产品由出口转内销以后又加剧国内市场竞争。

  产业政策遭挑战

  在判断中国轮胎产业的未来走向时,一位券商研究员悲观地表示,无论原料价格涨跌,轮胎行业将长期处于微利经营状况。

  在寻找行业遭遇困境的原因时,该研究员指出,轮胎行业80%左右产品均销往替换胎市场的特点决定了行业内各个公司无法提前接受订单,只能依据企业自身对市场的判断来制定生产计划。先产后销的模式使得企业在天然橡胶价格上涨的时候无法有效转嫁成本压力,天然橡胶价格下降的时候不敢大量增加库存。

  还有业内人士将矛头指向市场竞争激烈、原料价格、反倾销等原因,但是对行业自身的问题却很少提及。前述上市公司负责人坦诚地说,生产原配套轮胎需要经过整车厂严格的认证,难度比较大。另外,中国企业生产的轮胎是大路货,就像小摊贩卖的东西,与跨国公司的产品根本没法比,在品牌、质量方面差很远,因此作为替换胎也只能走低价路线。

  2010年9月份发布的《轮胎产业政策》提出,“通过兼并重组、优化布局、控制总量、淘汰落后、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等措施,积极推进轮胎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由大变强”,“鼓励轮胎生产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技术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对比政策目标,中国轮胎企业任重而道远。然而,到底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却很茫然。业内分析指出,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轮胎市场本应是一件好事,但是给中国轮胎企业带来的却是一场灾难。由于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中国轮胎企业实际面临的却是一个萎缩的市场。

  《轮胎产业政策》的发布和实施原本也应当是一件好事,但是并没有改变国内轮胎产业的现状。由于行业的管理混乱,产业政策形同虚设,很多措施没有能够有效落实,忙于价格竞争的企业难以真正重视研发。如果行业依然走在老路上,那么“由大变强”只能停留在愿望层面。

来源:中国证券报打 印关 闭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轮胎商务网微信公众号(tire123)

友情提醒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轮胎商务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轮胎商务网”。
特别注意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为您服务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版权信息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2023 Tire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rechina.net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302号
服务热线:0754-88650298 在线服务QQ:1525237793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