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轮胎商务网
营销中心 深耕 正文

2011年1月汽车销售189.4万 增幅大幅回落

2011-02-22中国轮胎商务网

  2月18日中汽协最新发布数据显示,1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79.79万辆和189.4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33%和13.81%;环比生产下降3.58%,销售增长13.67%。从1月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月销量创出历史新高,但整体增幅已大幅回落,环比生产出现下降。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与有关鼓励消费政策退出和限购令政策实施、上年基数较高,以及上年年底各企业为节日进行了一定的生产储备有关。与上年12月产大于销的情况相反,1月销售明显大于生产,消化了一部分企业库存。

  2、乘用车增速高于商用车,季节特征明显

  1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39.81万辆和152.9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39%和16.17%,环比生产下降3.26%,销售增长16.84%;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9.98万辆和36.5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77%和4.89%,环比生产下降4.68%,销售增长2.07%。乘用车产销增长情况明显好于商用车,季节性特征明显。

  从各车型完成情况看,乘用车中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产销同比增长50%左右,环比分别增长11.01%和17.65%,在乘用车各车型中表现突出;交叉型乘用车生产完成24.15万辆,比上月下降6.98%,同比下降1.69%,在乘用车中降幅最大,该车型在有关政策的促进下近两年呈现了较快的发展,而政策的退出对此类车型可能会造成较大影响;商用车中各车型增减不一,除货车非完整车辆产销增速较高外,其余车型难有亮点。春节前历来是商用车的产销淡季,表现较为低迷,二季度商用将会有较好的表现。

  3、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销售增速低于乘用车增速

  1月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销售107.91万辆,同比增长14.67%,环比增长16.50%,分别比乘用车销售增速低1.5和0.34个百分点。1.6—2.0升排量的乘用车销售30.18万辆,同比增长25.69%,环比增长21.49%,明显高于1.6升及以下排量的车型。购置税优惠等政策的取消对低排量车型销售的影响有所显现。

  4、乘用车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下降

  1月乘用车自主品牌共销售70.34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6.01%,环比和同比市场占有率稳中略降。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分别销售27.31万辆、22.88万辆、17.06万辆、11.12万辆和4.19万辆,分别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7.86%、14.96%、11.16%、7.27%和2.74%,与上月相比,德系和美系占有率有所增长。

  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34.99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32.69%,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下降1.43个百分点和2.03个百分点;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轿车分别销售22.18万辆、20.83万辆、16.38万辆、8.47万辆和4.19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0.72%、19.46%、15.30%、7.91%和3.92%,与上月相比,德系和美系占有率分别提升2.04个百分点和2.11个百分点,市场表现较好。

  5、汽车出口超过5万辆

  1月汽车整车企业出口5.19万辆,同比增长37.71%,环比下降16.36%。其中乘用车和商用车分别出口2.72万辆和2.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35%和38.09%,环比分别下降19.74%和12.29%。

  6、2010年汽车工业有关数据情况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全国海关统计数据,2010年汽车进口金额566.94亿美元,同比增长71.24%,其中汽车整车进口81.36万辆,同比增长93.33%,整车进口金额为306.40亿美元,同比增长99.73%;汽车出口金额518.37亿美元,同比增长40.82%,其中汽车整车出口56.62万辆,同比增长53.17%,整车出口金额为69.86亿美元,同比增长34.68%。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34万亿元,同比增长36.25%。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0年17家重点企业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1.92万亿元,同比增长36.50%;17家重点企业集团完成营业收入2.10万亿元,同比增长37.87%;17家重点企业集团完成利税总额3285亿元,同比增长50.75%。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我国国民经济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我国汽车工业近两年发展快速,尽管一些促进政策已经退出,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没有改变,市场需求依然旺盛,我们对2011年我国汽车市场充满信心。

来源:搜狐汽车 打 印关 闭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轮胎商务网微信公众号(tire123)

友情提醒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轮胎商务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轮胎商务网”。
特别注意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为您服务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版权信息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2023 Tire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rechina.net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302号
服务热线:0754-88650298 在线服务QQ:1525237793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