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保案”可能引发国内轮胎市场产能过剩
近期,美国总统奥巴马把长期依赖“出口”的中国轮胎企业推至风口浪尖。美国时间9月11日,轮胎特保案最终裁决结果公布,美国对中国轮胎实施高关税制裁,包括华南、正新、佳通轮胎在内的多家中国轮胎企业“被迫”对出口的轮胎进行提价。
尽管此次提价并不涉及国内轮胎零售价格市场的变动,却使得部分依赖出口美国的中国本土轮胎企业元气大伤。以中国最大的轮胎出口企业华南橡胶集团为例,该企业有超过50%的出口产品输往美国市场,以半钢子午线轮胎及SUV轮胎等主要利润的产品为主,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很强。这项惩罚性关税实施后,华南轮胎出口美国的轮胎产品最终提价35%。
在国内市场,由于长期以来“洋品牌”占据着主要的市场份额,因此“特保案”暂时不会影响国内轮胎的价格;同时双星、佳通等本土企业对美出口比例不高,此次暂时不在波及范围内。不过,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的相关人士认为,“特保案”对国内轮胎市场会带来连锁影响。据统计,中国轮胎年出口量占总产量的40%以上。如果因为美国轮胎“特保案”事件而削减输美轮胎半数产量,我国轮胎行业将可能面临产能集中过剩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中国可能会出现12%的剩余轮胎产能。
除此之外,轮胎产能过剩所引发的企业削减原料采购量是必然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以内销为主的轮胎企业反而有可能从中受益。”固特异轮胎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特保案”可能引起国内橡胶需求价值链的连锁变动,假若轮胎企业对国内橡胶需求骤降,那么橡胶价格势必大幅调整。
万力、三角、玲珑、好运、BCT、海大,是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向中国消费者推荐的六大本土轮胎品牌产品,然而国内消费者对这些品牌的熟知度恐怕比不上米其林、韩泰这类“洋品牌”的一半。与洋品牌的强势相比,本土轮胎品牌在国内的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只在三成左右。
与此相反的是,中国本土轮胎品牌的主营业务是“对外出口”。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轮胎对外出口占生产总量的40%以上,依赖度非常高。然而,多年避开国内洋品牌的锋芒转战国外市场并非长久之计,也终究吃了老外霸王保护条款的“苦头”。
“特保案”不影响国内轮胎售价
出口转内销 改变消费格局路漫漫
长期“远走他乡”、依赖国外市场,对于中国本土轮胎企业来说并非长久之计。包括华南、万力、佳通在内的中国轮胎企业早已看到这种弊端,在三四年前已开始有计划转攻国内市场,希望出口量与内销量能维持“五五对开”。
然而,据不完全统计,尽管全国有超过500多家本土轮胎企业,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只有十多家,这些企业在中国内地庞大的轮胎市场面前,他们大多“有心无力”。基础薄弱、技术落后、资金不足都是本土企业的“致命伤”;在国内市场,大多中国本土轮胎企业被普利司通、米其林、韩泰、锦湖等外资品牌打压得无招架之力。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特保案”的通过会带来相关“好处”。如在面对产能过剩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时,迫使国内轮胎行业淘汰大部分竞争力弱的中小企业,刺激轮胎行业产业整合、产品创新和升级。“洗牌过后,我国轮胎行业整体竞争力水平将得到提升。”万力、三角、华南轮胎等都是中国力推的实力雄厚的本土品牌,这些企业近年在国内市场默默地“反吞噬”洋品牌轮胎的份额。
华南企划部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特保案”对华南轮胎的出口销量必然会有影响。但是“我们在几年前就做好了准备。”该负责人所提及的“准备”是指新市场开拓计划,提升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市场,尤其是中国本土市场的份额。据悉,目前该公司上半年在国内市场销售增长了50%,同时在欧洲、东南亚等地区的出口额也增长了20%左右。
业内人士提醒,要改变我国轮胎“洋品牌”为主的消费市场格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记者观察:“任重道远”
企业需要多渠道发展,市场更需要多元化。虽然很多企业在此之前都意识到这一点,但真正迈开步伐的只是少数。美国“特保案”,对于过于依赖一个市场的部分中国轮胎企业来说,是一个沉痛的教训。除此之外,“特保案”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本土轮胎品牌在自家土地上话语权的失去。
在国内轿车轮胎配套市场,国外轮胎生产商占70%,中国本土品牌企业只占30%。本土品牌在自身品牌知名度和生产规模的制约,使得其在轿车轮胎配套市场上丝毫不占优势。我国大量轮胎企业只能进入货车、农用车等利润率较低的中低端轮胎消费市场,在国内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
除了自身的实力不够之外,我们还得看看轿车厂家的“出身”。包括大众、福特、本田在内的众多汽车厂家,“国外出身、国外长大”,不仅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几十年的配套采购历史,而且与之合作的轮胎企业大多是国际知名的生产商。除此之外,譬如像现代这样的轿车合资企业的外方,会在合资之初就要求签订照顾其本土轮胎制造商的协议,如首选韩泰或锦湖等品牌。于是乎,这种“固定合作关系”使得本土品牌要想在其中“插上一脚”,显得有些艰难。更何况,就连中国自己的本土品牌车企也争相使用“洋轮胎”以示品牌的高端。
目前世界十大轮胎制造商已经悉数登陆中国,有集体围攻夹击之势,几乎没有给本土品牌喘息的空隙。不得不说,与汽车企业唇齿相依的中国本土轮胎企业“远走他乡”的确无奈,而如今要将出口转内销,扩大国内市场份额,更是任重道远。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轮胎商务网微信公众号(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轮胎商务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轮胎商务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