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轮胎出口大幅下降,国内市场竞争也异常激烈,市场不规范现象有所加剧。据记者了解,去年四季度开始国内轮胎市场就出现了不“三包”轮胎:小厂做、大厂也做,内资企业做、外资企业也做,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去年上半年河北市场还是‘三包’胎占主流,现在不‘三包’胎已占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了。如果国家不明令禁止的话,市场会越来越乱。”有人发出了这样的担忧。
据了解,目前不“三包”轮胎在市场上之所以比较热销,一是因为价格低,两种轮胎的差价达到30%~40%;二是在一些使用条件对轮胎功能要求不太高的市场,如不超载或超载不多、运距短的市场,对轮胎理赔要求低,这类轮胎市场需求比较大,估计在30%左右。
记者了解到,过去国内轮胎市场乱在割标胎,有些生产企业不仅不负责“三包”,还将轮胎的商标割掉,并且降价销售,对消费者完全不负责任。现在市场上割标胎比较少了,但又开始流行不“三包”轮胎。目前市场上不“三包”轮胎的情况各异,有的是降价销售不负责“三包”;有的是在原有价格的基础上,生产企业多给经销商一部分轮胎,由经销商负责“三包”;有的就是偷工减料,本来质量就差,但为了抢市场、降低价格而不“三包”。但归根结底,都是轮胎企业为了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据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申洪亮介绍:“这种现象有其存在的客观因素,有些市场就需要低价位、低功能的轮胎,你不做就把市场让给对手,所以企业肯定要考虑这块市场。”他说,由于我国货运市场超载现象严重,轮胎企业理赔率一直很高,有些明明是用户的使用问题,但轮胎企业为了不丢市场,往往存在照顾理赔、过度理赔的现象,对轮胎企业是一大负担,这也成为有些企业不“三包”的原因之一。
上海双钱集团总经理岳春辰认为,轮胎行业必须形成共识,即不“三包”轮胎现象对行业来讲到底是生路还是死路?如果对行业和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就应该制止。
申洪亮认为,轮胎不“三包”现象过去也有,但不突出,现在这个问题引起行业的重视说明企业对行业如何健康发展考虑的更多了。为此,申洪亮建议,轮胎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应积极开发这种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即省去一些这类市场所需轮胎的过剩功能,在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情况下降低成本,从而降低价格,占领市场,同时又可以节省资源。他认为,大企业的产品质量可靠,信誉度高,更有安全保障。“但这决不是不‘三包’产品。”他对记者强调,“只是这类产品有特定的使用环境,有更严格和更合理的‘三包’标准,并且应有明确标识,告诉用户使用条件,如不按要求使用就存在风险,要变照顾理赔为正常理赔,保障生产厂、经销商和消费者三方的利益,给用户更大的选择空间。”他认为,企业在生产产品的同时也要负起社会责任,应该坚决杜绝不“三包”轮胎的销售。
国家橡胶轮胎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马良清认为,任何企业生产的产品都应该符合国家产品质量法,不理赔就是企业推卸责任。
因为国家目前检验轮胎采取的是抽检法,即在一批轮胎中抽一条轮胎检验,合格即视作一批轮胎合格,这本身就有风险性。抽检一条轮胎合格,不能代表每一条都合格,只能说企业具有生产质量控制的手段。另外,轮胎在室内检测合格了,还有室外使用的适应性问题,可能会存在市场不适应。一旦轮胎出现事故,经检验是轮胎质量问题,那企业是逃脱不掉责任的。
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兆华认为,企业在市场上最终应靠品牌取胜,不“三包”轮胎只能自欺欺人,如果轮胎出了问题,轮胎厂难辞其咎。如果轮胎不“三包”成了中国轮胎行业的“三鹿”现象而被社会关注,那将是行业的耻辱。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名誉会长鞠洪振指出,我们国家大,道路条件不一样,轮胎用途不一样,开发适合不同需求、不同市场、有所区别的轮胎是合理的。但轮胎是安全产品,应该严格执行国家产品质量法。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目前遇到了困难可以理解,但企业渡难关应走正路,应该通过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性能和轮胎翻新率,积极与经销商和翻胎厂建立轮胎翻新网络来寻求发展。而生产和销售不“三包”轮胎,等于卖掉了质量、信誉,最终将丢掉市场;是顾了眼前利益,毁了长远利益,也将影响中国轮胎的出口市场。他呼吁,决不能放任不“三包”轮胎现象发展下去。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轮胎商务网微信公众号(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轮胎商务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轮胎商务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